頂盔摜甲的成語故事
拼音dǐng kuī guàn jiǎ
基本解釋戴上頭盔,披上戰甲。指全身武裝。
出處
暫未找到成語頂盔摜甲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頂盔摜甲)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解甲歸田 | 漢 揚雄《解嘲》:“叔孫通起于桴鼓之間,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儀,得也?!?/td> |
解甲休兵 | 北周·庾信《周柱國楚國公歧州刺史慕容公神道碑》:“夷陵既燒,黔中方定,旋軍反旆,解甲休兵?!?/td> |
倒戈卸甲 | 《續傳燈錄》:“雪峰三上投子,九到洞山,為什么倒戈卸甲?” |
泰山壓頂 | 明 賈鳧西《木皮詞 正傳》:“給了他個泰山壓頂沒有躲閃,把那助紂為虐的殺個凈,直殺的血流漂杵堵了城門?!?/td> |
解兵釋甲 | 明·無名氏《伐晉興齊》第四折:“解兵釋甲,社稷寧謐,黎民樂業。” |
頂天立地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育王裕禪師法嗣 道場法全禪師》:“汝等諸人,個個頂天立地,肩橫榔栗,到處行腳。” |
身懷六甲 | 《隋書·經籍志三》載有《六甲貫胎書》 |
棄甲曳兵 |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
醍醐灌頂 | 《敦煌變文集 維摩詰經講經文》:“令問維摩,聞名之如露入心,共語似醍醐灌頂?!?/td> |
冒名頂替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25回:“你走了便也罷,卻怎么綁些柳樹在此,冒名頂替?” |
頂頭上司 | 鄒韜奮《抗戰以來·“諸葛亮”和“阿斗”搏斗》:“對于我們的‘頂頭上司’,也以極誠懇的態度,商量挽救這一個文化堡壘的辦法?!?/td> |
甲乙丙丁 | 林語堂《中國文化之精神》:“事理本是連續的、整個的,一經邏輯家之分析,乃成斷片的,分甲乙丙丁等方面?!?/td> |
五雷轟頂 | 老舍《龍須溝》:“要是我從中賺一個錢,天上現在有云影,教我五雷轟頂?!?/td> |
解衣卸甲 | 明·無名氏《杏林莊》第一折:“他若是解衣卸甲順天朝,班中封位爵?!?/td> |
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 | 《敦煌變文集 卷一 漢將王陵變》:“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td> |
甲第星羅 | 宋·楊侃《皇畿賦》:“甲第星羅,比屋鱗次,坊無廣巷,市不通騎?!?/td> |
滅頂之災 | 《周易 大過》:“過渉滅頂,兇,無咎。” |
枕戈坐甲 | 唐·令狐德棻等《周書·文帝紀上》:“如其首鼠兩端,不時奉詔,專戮違旨,國有常刑,枕戈坐甲,指日相見。” |
片云遮頂 | 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一折:“小人到前面死了呵,那生那世,做驢做馬,填還這債,若不死呵,但得片云遮頂,此恩必當重報也?!?/td> |
摩頂至踵 | 南朝·陳·沈炯《為陳武帝與王僧辯盟文》:“僧辯等荷相國湘東王泣血銜冤之寄,摩頂至踵之恩,能不瀝肝抽腸,共誅奸逆?!?/td> |
頂門立戶 | 吳組緗《山洪》三:“三官雖然已經另外頂門立戶,但是打魚的一切生財器具還是和他大哥、二哥共有著。” |
胸中鱗甲 | 《三國志·蜀志·陳震傳》:“諸葛亮與長史蔣琬、侍中董允書曰:‘孝起前臨至吳,為吾說正方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 |
張甲李乙 | 漢·張奐《誡兄弟書》:“不自克責,反云張甲謗我,李乙怨我,我無是過,爾亦已矣。”三國·魏·曹操《與王修書》:“張甲李乙,尚猶先之,此主人意待之不優之效也?!?/td> |
裹糧坐甲 | 左丘明《左傳 文公十二年》:“十二月戊午,秦軍掩晉上軍。趙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糧坐甲,固敵是求。敵至不擊,將何俟焉?’” |
擐甲執兵 | 《左傳·成公二年》:“擐甲執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td> |
頂名冒姓 | 《儒林外史》第四五回:“恐系外鄉光棍,頂名冒姓?!?/td> |
絕頂聰明 |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35回:“他是絕頂聰明之人,一說便會,一會便已記得。” |
磨踵滅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