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目皆是的成語故事
拼音chù mù jiē shì
基本解釋觸目:目光所及;皆:都。眼睛所見到的都是。
出處魯迅《華蓋集續編 一點比喻》:“北京真是人海,情形可大不相同了,單是羊肉鋪就觸目皆是。”
暫未找到成語觸目皆是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觸目皆是)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葉蔽目,不見泰山 | 《鶚冠子·天則》:“一葉蔽目,不見泰山;兩耳塞豆,不聞雷霆。” |
一葉障目 | 毛澤東《論持久戰》:“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自以為是。” |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 《鶚冠子 天則》:“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耳塞豆,不聞雷霆。” |
一坐皆驚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張欲自發無端。頃之,長史諸賢來清言,客主有不通處,張乃遙于末坐判之,言約旨遠,足暢彼我之懷,一坐皆驚。” |
一子失著,滿盤皆輸 | 李欣《老生常談·熟視無睹,充耳不聞》:“一子失著,滿盤皆輸,這是有的。” |
一座皆驚 | 《三國志·魏志·王粲傳》:“粲至,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 |
一指蔽目,不見泰山 | 謝覺哉《關于獨立思考》:“至于全體的事,不管好處多大,總是‘一指蔽目,不見泰山’。” |
一無是處 | 宋 歐陽修《與王懿敏公》:“事與心違,無一是處,未知何日遂得釋然。” |
一是一,二是二 | 清·俞萬春《蕩寇志》第80回:“遂把那楊騰蛟怎樣寫親供,劉二怎樣勒掯,小人等不依他,又恐怕被他連累,一是一,二是二的都說了。” |
一目之士 | 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志雅堂雜抄》:“此書成于元代,道學之風甚盛,而能為是言,此是非之公也。近世一目之士,動以詆斥宋儒為莫逭之罪,亦愚甚矣。” |
一目了然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137卷:“見得道理透后,從高視下,一目了然。” |
一目五行 | 《遼史·楊遵勖傳》:“天下之事,叢于樞府,簿書填委。遵勖一目五行俱下,判決如流。” |
一目十行 | 宋 劉克莊《雜記六言詩》詩:“五更三點待漏,一目十行讀書。” |
一目數行 | 清·鈕琇《觚剩續編·英豪舉動》:“熊公廷弼當督學江南時,試卷皆親自批閱。閱則連長幾于中堂,鱗攤諸卷于上,左右置酒一壇,劍一口,手操不律,一目數行。” |
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說‘一著不慎,滿盤皆輸’,乃是說的帶全局性的,即對全局有決定意義的一著。” |
一觸即發 | 宋 張詠《乖崖集》:“鯸鯣憤悱,迎流獨逝,偶物一觸,厥怒四起。” |
一觸即潰 | 范文瀾《中國近代史》上冊第一章:“奕山與奕經同樣,經過輕舉妄動,一觸即潰、喪膽、乞降三個程序,結束了浙江軍事。” |
一身是膽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趙云傳》:“以云為翊軍將軍”裴松之注引《趙云別傳》:“先主明旦自來,至云營圍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
一身都是膽 | 《三國志·蜀志·趙云傳》裴松之注引《云別傳》:“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
丁是丁,卯是卯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43回:“我看你利害,明兒有了事,我也‘丁是丁,卯是卯’的,你也別抱怨。” |
萬事皆休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84回:“宋江兵若不來,萬事皆休。若是那伙蠻子來時,小將自出去與他相敵。” |
萬目睚眥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百口嘲謗,萬目睚眥。” |
萬目睽睽 | 唐·韓愈《鄆州溪堂詩并序》:“公私掃地赤立,新舊不相保持,萬目睽睽,公于此時能安以治之。” |
萬馬皆喑 | 宋·蘇軾《三馬圖贊》序:“時西域貢馬……振鬣長鳴,萬馬皆喑。” |
三十六策,走是上計 | 《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 |
不堪入目 | 清 李汝珍《鏡花緣》:“酒保陪笑道:‘此數肴也,以先生視之,固不堪入目矣。’” |
不寧唯是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元年》:“不寧唯是,又使圍蒙其先君。” |
不是冤家不碰頭 | 康濯《春種秋收》:“還是開春后第一回上坡里做活,就說巧不巧地鬧了個‘不是冤家不碰頭’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