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戚叩牛的成語故事
拼音níng qī kòu niú
基本解釋比喻有才的人淪落做低賤的事情。
出處
暫未找到成語寧戚叩牛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寧戚叩牛)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牛九鎖 | 漢·焦延壽《易林》卷十:“一牛九鎖,更相牽攣,案明如市,不得東西,請讞得報,日中被刑。” |
一牛吼地 | 《翻譯名義集·數量》:“拘盧舍,此云五百弓,亦云一牛吼地,謂大牛鳴聲所極聞。或云一鼓聲。《俱舍》云二里,《雜寶藏》云五里。” |
一牛鳴 | 唐 王維《與蘇盧二員外游方丈寺》詩:“回看雙鳳闕,相去一牛鳴。” |
一牛鳴地 | 清·錢謙益《山莊八景詩·錦峰晴曉》序:“其旁有錦峰書院,去山莊一牛鳴地。” |
丁寧告戒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6回:“吾累次丁寧告戒:街亭是吾根本。汝以全家之命,領此重任。” |
丁寧周至 |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論者或怪亮文采不艷,而過于丁寧周至。” |
三跪九叩 | 清 昭槤《嘯亭雜錄 內務府定制》:“福晉父率闔族謝恩,行三跪九叩禮。” |
不寧唯是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元年》:“不寧唯是,又使圍蒙其先君。” |
不自由,毋寧死 | 清 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第三回:“哥哥豈不聞歐美人嘴唇皮掛著的話說道:‘不自由,毋寧死’。” |
不遑寧處 | 《晉書·桓溫傳》:“故荷戈驅馳,不遑寧處,前后表陳,于今歷年矣。” |
不遑寧息 | 《三國志 吳書 韋曜傳》:“故勉精歷操,晨興夜寐不遑寧息,經之以歲月,累之以日力。” |
丙吉問牛 |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四卷:“楚王軾怒蛙,以昆蟲之敢死;丙吉問牛,恐陰陽之失時。” |
九牛一毛 | 西漢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 |
九牛一毫 | 陳毅《感事書懷》詩:“九牛一毫莫自夸,驕傲自滿必翻車。” |
九牛二虎之力 | 元 鄭光祖《三戰呂布》第三折:“兄弟,你不知他靴尖點地,有九牛二虎之力,休要放他小歇。” |
九牛拉不轉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回:“旁人只說是慢慢的勸著就勸轉來了,那知他早打了個九牛拉不轉的主意,一言抄百總,任是誰說,算是去定了。” |
買牛賣劍 | 元·朱庭玉《青杏子·歸隱》:“歸來好向林泉下,買牛賣劍,求田問舍,學圃耘瓜。” |
買牛息戈 | 明·何景明《雁門太守行》:“太守下牛,買牛息戈。” |
爭貓丟牛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70回:“真正是爭得貓兒丟了牛。” |
亡羊得牛 | 《淮南子·說山訓》:“亡羊而得牛,則莫不利失也。” |
親戚朋友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折:“怎生不做大筵席,會親戚朋友,安排小酌為何?” |
令原之戚 | 《詩經 小雅 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每有良朋,況也永嘆。” |
以羊易牛 | 《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 |
以莛叩鐘 | 漢 東方朔《答客難》:“以蠡測海,以莛撞鐘,豈能通其條貫,考其文理,發其音聲哉。” |
休戚與共 | 明 瞿共美《天南逸史》:“臣與皇上患難相隨,休戚與共,愿自不同于諸臣,一切大政自得與聞。” |
休戚是同 | 《晉書·王導傳》:“吾與元規休戚是同,悠悠之談,宜絕智者之口。” |
休戚相關 | 宋 陳亮《送陳給事去國啟》:“眷此設心,無非體國;然用舍之際,休戚相關。” |
休牛歸馬 | 語出《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書弗服。”《隋書·薛道衡傳》:“于是八荒無外,九服大同,四海為家,萬里為宅。乃休牛散馬,偃武修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