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脈準繩的成語故事
拼音fǎ mài zhǔn shéng
基本解釋猶言法則標準。
出處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授曲》:“嘗怪天地之間,有一種文字,即有一種文字之法脈準繩載之于書者。”
暫未找到成語法脈準繩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法脈準繩)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夜被蛇咬,十日怕麻繩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73回:“真真‘一夜被蛇咬,十日怕麻繩’光景。” |
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繩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一卷:“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說到貨物,我就沒有膽氣了。” |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一卷:“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說到貨物,我就沒有膽氣了。” |
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繩 | 老舍《小坡的生日》:“南星摸著頭上的大包,頗有點‘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繩’的神氣。” |
一著被蛇咬,三年怕井繩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龍門遠禪師法嗣》:“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趙州道:‘無意者如何?’師曰:‘一度著蛇咬,怕風了斷井索。’” |
一脈同氣 | 《醒世姻緣傳》引起:“兄弟本是合爹共娘生的,不過分了個先后,原是一脈同氣的。” |
一脈相傳 | 明 汪廷訥《三祝記 敘別》:“純仁今日將麥舟賑濟曼卿,這才是一脈相傳,何愁皇天不佑。” |
一脈相承 | 清 李綠園《歧路燈》:“如今這兩個侄兒,雖分鴻臚、宜賓兩派,畢竟一脈相承,所以一個模樣。” |
一脈相通 | 魯迅《花邊文學·誰在沒落》:“倘說:中國畫和印象主義有一脈相通,那倒還說得下去的。” |
一脈香煙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六回:“正因為姐姐你在黑風崗能仁寺救了他兒子性命,保了他安家一脈香煙,因此我公婆以德報德,也想續你何家一脈香煙。” |
不二法門 | 《維摩詰經 入不二法門品》:“如我意者,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
不及之法 | 《莊子·拼拇》:“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 |
不法之徒 | 清·無名氏《劉公案》第11回:“而今我國大清,焉有這樣不法之徒?” |
不法古不修今 | 《商君書·開塞》:“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則后于時,修今則塞于世。” |
不法常可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五蠹》:“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 |
不足為法 | 清 趙翼《甌北詩話 李青蓮詩》:“騷人斯起,然詞多哀怨,已非正聲;至楊、馬益流宕。建安以后更綺麗,不足為法。” |
嚴刑峻法 | 東漢 班固《漢書 丙吉傳》:“后遭條獄之詔,吉捍拒大難,不避嚴刑峻法。” |
為法自弊 | 西漢·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君喟然嘆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
井井有法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白于玉》:“女外理生計,內訓孤兒,井井有法。” |
以文亂法 | 《韓非子·五蠹》:“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 |
以法為教 | 《韓非子 五蠹》:“故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 |
以貍致鼠,以冰致繩 | 《呂氏春秋 功名》:“以貍致鼠、以冰致繩,雖工不能。” |
以身試法 | 東漢 班固《漢書 王尊傳》:“明慎所職,毋以身試法。” |
伏法受誅 | 漢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一毛,與螻蟻何以異?” |
作法自弊 | 《史記·商君列傳》:“(秦惠王)發吏捕商君。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君喟然嘆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
作法自斃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商君列傳》:“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君喟然嘆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
依法炮制 | 鄒韜奮《法西斯作風的罪惡》:“但還少見到有人衷心羨慕這種罪惡,認為大有依法炮制的價值。” |
依法砲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