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視狼步的成語故事
拼音yīng shì láng bù
基本解釋象鷹那樣看東西,象狼那樣走路。形容為人陰險狠毒。
出處漢 趙曄《吳越春秋 勾踐伐吳外傳》:“夫越王為人,長頸鳥喙,鷹視狼步,可以共患難,而不可共處樂。”
暫未找到成語鷹視狼步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鷹視狼步)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步調(diào)一致 | 毛澤東《整頓黨的作風(fēng)》:“在這種種方面,都應(yīng)該提高共產(chǎn)主義精神,防止宗派主義傾向,使我們的黨達(dá)到隊伍整齊,步調(diào)一致的目的,以利戰(zhàn)斗。” |
狼號鬼哭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58回:“況且寶玉才好了些,連我們也不敢說話,你反打的人狼號鬼哭的!” |
鷹擊長空 | 毛澤東《沁園春·長沙》詞:“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
一視同仁 | 唐 韓愈《原人》:“是故圣人一視而同仁,篤近而舉遠(yuǎn)。” |
寸步不離 | 南朝 梁 任昉《述異記》:“夫妻相重,寸步不相離。” |
視微知著 | |
高步闊視 | 清·袁枚《新齊諧·冷秋江》:“果見一丈夫魋肩昂背,高步闊視,持大扇擊手作拍板,口唱《大江東》,于于然來。群鬼盡散。” |
故步不離 | 清·張履祥《與陳乾初書》:“學(xué)者凡事執(zhí)一時之偶見,信一己之偏私,沾沾自得,吝不肯舍者,率因無所進(jìn)步,是以故步不離耳。” |
安步當(dāng)車 | 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 齊策四》:“晚食以當(dāng)肉,安步以當(dāng)車,無罪以當(dāng)貴,清靜貞正以自虞。” |
視死如歸 | 《韓非子 外儲說左下》:“三軍既成陣,使士視死如歸,臣不如公子成父。”《呂氏春秋 勿躬》:“三軍之士,視死如歸。” |
目不斜視 | 清 李汝珍《鏡花緣》:“都是目不斜視,俯首而行。” |
百步穿楊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周本紀(jì)》:“楚有養(yǎng)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fā)而百中之。左右觀者數(shù)千人,皆曰善射。” |
狼吞虎咽 | 清 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34回:“有一寸見方大小,和在飯里,不上一刻工夫,狼吞虎咽,居然吃個精光。” |
才高七步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文學(xué)》:“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丕弟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yīng)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空手套白狼 | 王朔《玩兒的就是心跳》:“我們都是急性子,無利不起早,講究的是空手套白狼。” |
高步通衢 | 《石季龍載記上》:“朕聞良臣如猛獸,高步通衢而豺狼避路,信矣哉!” |
步步深入 | |
井中視星 | 《尸子·廣釋》:“因井中視星,所見不過數(shù)星。” |
百尺竿頭,更進(jìn)一步 | 宋 朱熹《答陳同甫書》:“但鄙意更欲賢者百丈竿頭進(jìn)取一步,將來不作三代以下人物。” |
收視反聽 | 晉·陸機《文賦》:“其始也,皆收視反聽,耽思傍訊。” |
步步高升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88回:“并且事成之后,大人步步高升,扶搖直上,還望大人栽培呢!” |
反聽收視 | 宋˙范仲淹《蒙以養(yǎng)正賦》:“務(wù)實去華,育德之方斯在;反聽收視,養(yǎng)恬之義相應(yīng)。” |
邯鄲學(xué)步 | 莊周《莊子 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余子之學(xué)行于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
視而不見 | 先秦 莊周《莊子 知北游》:“終日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搏之而不得也。” |
引狼入室 | 元 張國寶《羅李郎》:“我不是引的狼來屋里窩,尋得蛐蜒鉆耳朵。” |
步罡踏斗 | 《三國演義》第一○三回:“[孔明]日則計議軍機,夜則步罡踏斗。” |
等閑視之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5回:“此乃大任也,何為安閑乎?汝勿以等閑視之,失吾大事。” |
狼狽為奸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詩翁畫客狼狽為奸,怨女癡男鴛鴦并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