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植散群的成語故事
拼音huài zhí sàn qún
基本解釋①解散朋黨。②指離心離德。
出處章炳麟《別錄》第一卷:“經(jīng)涉人事,憂患漸多,目之所睹,耳之所聞,壞植散群,四海皆是。”
暫未找到成語壞植散群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壞植散群)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哄而散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一卷:“看的人見沒得買了,一哄而散。” |
一片散沙 | 孫中山《民族主義》第一講:“但是中國(guó)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團(tuán)體,沒有民族的精神,所以雖有四萬萬人結(jié)合成一個(gè)中國(guó),實(shí)在是一片散沙。” |
一犬吠形,群犬吠聲 | 《晉書·傅咸傳》:“一犬吠形,群犬吠聲,懼于群犬,遂至叵聽也。” |
一盤散沙 | 清 梁?jiǎn)⒊妒N德性相反相成論》:“然終不免一盤散沙之誚者,則以無合群之德故也。” |
一肚子壞水 | 端木蕻良《曹雪芹》第27章:“但此人一肚子壞水兒,吃人不吐骨頭,成事不足,敗事有余,只能拉攏,不能得罪。” |
一轟而散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8回:“大家才嘻嘻哈哈一轟而散,跑出去了。” |
一閧而散 | |
三五成群 | 明 余繼登《典故紀(jì)聞》:“三五成群,高談嬉笑。” |
不好不壞 | |
不歡而散 | 明 馮夢(mèng)龍《醒世恒言》:“眾客咸不歡而散。” |
東零西散 | 明·袁宏道《致蕭允升庶子》:“曾未幾何,而東零西散,念方既已下世,先兄繼之,射堂秋月,有若隔世,人生會(huì)合,何可常也!” |
云屯霧散 | 《隋書·梁叡傳》:“所以周無上算,漢收下策,以其倏來忽往,云屯霧散,強(qiáng)則騁其犯塞,弱又不可盡除故也。” |
云屯飆散 | 嚴(yán)復(fù)《原強(qiáng)》:“騎射馳騁,云屯飆散。” |
云屯鳥散 | 《后漢書·南匈奴傳論》:“讎釁既深,互伺便隙,控弦抗戈,覘望風(fēng)塵,云屯鳥散,更相馳突。” |
云開霧散 | 宋·陶佃《王君儀》詩:“云開霧散卻晴霽,清風(fēng)淅淅無纖塵。” |
云收雨散 | 宋·周邦彥《燭影搖紅》詞:“當(dāng)時(shí)誰會(huì)唱《陽關(guān)》。離恨天涯遠(yuǎn)。爭(zhēng)奈云收雨散。憑闌干、東風(fēng)淚滿。” |
云散風(fēng)流 | 清·龔萼《答姜云標(biāo)》:“乃云散風(fēng)流,各為饑寒所迫,斂眉就食,俯首覓衣。” |
云散高唐 | 清·曹雪芹《紅樓夢(mèng)》第五回:“終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這是塵寰中消長(zhǎng)數(shù)應(yīng)當(dāng),何必枉悲傷?” |
云消雨散 | 明·馮夢(mèng)龍《警世通言》第十卷:“妙舞邀賓,百歲既終,云消雨散,此事自古皆然。” |
云消霧散 | 唐 李世民《授長(zhǎng)孫無忌尚書右仆射詔》:“干戈所指,云消霧散。” |
云集霧散 | 漢·班固《西都賦》:“朝發(fā)河海,夕宿江漢,沉浮往來,云集霧散。” |
云飛雨散 | 隋·張公禮《龍藏寺碑》:“金編寶字,玉牒綸言,滿封盈函,云飛雨散。”前蜀·貫休《行路難》詩之二:“云飛雨散今如此,繡闥雕甍作荒谷。” |
五零四散 | 郭沫若《恢復(fù) 懷亡友》詩:“你的生命不消說會(huì)長(zhǎng)留在天地之間,但我們的革命勢(shì)力呀已經(jīng)是五零四散。” |
人以群分 | 《易·系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 |
人心渙散 | 清·畢沅《續(xù)資治通鑒·元紀(jì)·順帝至正二十四》:“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渙散,遂至天下騷動(dòng)。” |
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 | 三國(guó)·魏·曹植《白馬篇》:“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狡捷過猿猴,勇剽若豹螭。” |
休牛散馬 | 唐·魏徵壽《隋書·薛道衡傳》:“于是八荒無外,九服大同,四海為家,萬里為宅。乃休牛散馬,偃武修文。” |
眾散親離 | 《晉書·慕容垂傳》:“淮南之?dāng)。娚⒂H離,而垂侍衛(wèi)圣躬,誠(chéng)不可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