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圇半片的成語故事
拼音hú lún bàn piàn
基本解釋囫圇:完整的,整個兒的。一個整體中的一部分。指只聽懂或理解了其中的大概意思。
出處畢方《千重浪》第十章:“(邢連成)這才囫圇半片地聽出點意思。”
暫未找到成語囫圇半片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囫圇半片)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絲半粟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40回:“兒子不能掙得一絲半粟孝敬父親,到要破費了父親的產業,實在不可自比于人。” |
一個半個 | 宋·陳亮《水調歌頭》詞:“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明·袁宏道《西湖雜記》:“吾輩粗根浮器,不曾見得一個半個智識,可輕易談佛法哉?” |
一些半些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四回:“老實一句,‘打開板壁講亮話’,這事一些半些,幾十兩銀子的話,橫豎做不來。” |
一官半職 | 元 王實甫《西廂記》:“都則為一官半職,阻隔得千山萬水。” |
一差半錯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七十二回:“就是桂姐有些一差半錯,不干小的事。” |
一年半載 | 元 楊梓《敬德不伏老》第二折:“老將軍,你且耐心者。不過一年半載,眾公卿保奏你回朝也。” |
一支半節 | 梁啟超《新民說》第八節:“人民之望仁政以得一支半節之權利者,實含有亡國民之根性,明也。” |
一斑半點 | 宋·胡宏《胡子知言·復義》:“天命之謂性,流行發見于日用之間,患在學道者未見全體,窺見一斑半點,而執認己意,以為至誠之道。”《朱子語類》卷六七:“今人只是知得一斑半點,見得這些,所以不到極處也。” |
一時半刻 | 元 范居中《金殿喜重重 貨郎兒》:“才離了一時半刻,恰便似三暑十霜。” |
一時半晌 | 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人生死則在一時半晌。你叫我斷了金波綠釀,卻不等閑的虛度時光。” |
一時半霎 | 元·鄭光祖《倩女離魂》第二折:“我覷這萬水千山,都只在一時半霎。” |
一星半點 | 老舍《四世同堂》:“他以為也許言語之間得罪了她,而她以為即使有一星半點的頂撞也犯不著這么客氣。” |
一點半點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34回:“倘或不防,前后錯了一點半點,不論真假。” |
一片丹心 | 宋 蘇軾《過嶺寄子由》:“一片丹心天日下,數行清淚嶺云南。” |
一片冰心 | 唐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詩:“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
一片宮商 |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七:“韋八座岫謂朝賢曰:‘此賦乃一片宮商也。’” |
一片志誠 | 元·喬孟符《兩世姻緣》第二折:“將一片志誠心寫入了冰綃崢,這一篇相思令,寄與多情,道是人憔悴不似丹青。” |
一片散沙 | 孫中山《民族主義》第一講:“但是中國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團體,沒有民族的精神,所以雖有四萬萬人結合成一個中國,實在是一片散沙。” |
一片汪洋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22回:“鄭州底下黃河開了口子,漫延十余州縣,一片汪洋,盡成澤國。” |
一片漆黑 | 馮德英《苦菜花》第11章:“雨還在滴答滴答地下著,屋里屋外一片漆黑,看不見一點亮光。” |
一片焦土 | 唐·杜牧《阿房宮賦》:“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
一片至誠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一回:“圣人望下一看,見他正是服官從政的年紀,臉上一團正氣,胸中自然是一片至誠。” |
一片赤心 | 清·洪昇《長生殿·契游》:“一日圣上見了,笑問此中何有?俺就對他說,惟有一片赤心。” |
一班半點 | 宋·黃庭堅《望遠行》詞:“且與一班半點,只怕你沒丁香核。”宋·無名氏《錯立身》戲文第二出:“近日來與小生有一班半點之事,爭奈撇不下此婦人。” |
一男半女 | 《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員外何不取房娘子,生得一男半女,也不絕了香火。” |
一知半見 | 清·方以智《東西均·道藝》:“詎知后世之門庭張網者,偶竊一知半見,謂人悟門,便住門限上,登曲錄床,此生不可復下。” |
一知半解 | 宋 嚴羽《滄浪詩話 詩辨》:“有分限之悟,有透徹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
一知片解 | 宋·吳泳《答趙茂實書》:“某閑居寖久,兀兀一經,今已窮年,粗有一知片解,更不復為言語詞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