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偽存真的成語故事
拼音qù wěi cún zhēn
基本解釋去:除掉。偽:虛假。除掉虛假的;留下真實的。
出處宋 釋惟白《續傳燈錄》:“權衡在手,明鏡當臺,可以摧邪輔正,可以去偽存真。”
暫未找到成語去偽存真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去偽存真)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去不復返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刺客列傳》:“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
一去不復還 | 《史記·刺客列傳》:“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
一去不返 | 梁遇春《寄給一個失戀人的信(二)》:“看著青春的易逝,才覺得青春的可貴,因此也更想能夠在這一去不返的瞬間里得到無窮的快樂。” |
一息尚存 | 先秦 孔子《論語 泰伯》:“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宋 朱熹集注:“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謂遠矣。” |
一來二去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88回:“一來二去,眼大心肥,那里還能夠有長進呢?” |
丁真楷草 |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第八卷引張懷蠸《書斷·中·妙品》:“智永章草,草書入妙,隸入能。兄智楷亦工草,丁覘亦善隸書,時人云:‘丁真楷草’。” |
萬古長存 | 宋 晁補之《次韻蘇門下寄題雪浪石》:“公歸廊廟誰得挽,此石萬古當長存。” |
萬年長存 | 周定舫《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刻著以紅星、松柏和旗幟組成的裝飾花紋,象征著先烈們的革命精神萬年長存,永遠照耀著后代。” |
上樓去梯 |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琦乃將亮游觀后園,共上高樓。飲宴之間,令人去梯,因謂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示?’” |
不如歸去 | 宋 梅堯臣《杜鵑》詩:“蜀帝何年魄,千春化杜鵑;不如歸去語,亦自古來傳。” |
不存不濟 | 金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第七卷:“不存不濟,香肌瘦損,教俺縈方寸。” |
不存芥蒂 | 漢 司馬相如《子虛賦》:“吞若云夢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蒂芥。” |
不明真相 | 魯迅《且介亭雜文·關于新文字》:“不過他們可以裝作懂得的樣子,來胡說八道,欺騙不明真相的人。” |
不知去向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一回:“宣王問曰:‘如今紅衣小兒何在?’答曰:‘自教歌之后,不知去向。’” |
不識廬山真面目 | 宋 蘇軾《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不辨真偽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三十九回:“晉文公先年過曹,曹人多有識得的,其夜倉卒不辨真偽。” |
東來西去 | 唐·李商隱《關門柳》詩:“永定河邊一行柳,依依長發故年春。東來西去人情薄,不為清陰減路塵。” |
絲來線去 | 《朱子全書·論語》:“但顏子得圣人說一句,直是傾腸倒肚是了,更無許多廉纖纏繞,絲來線去。” |
臨去秋波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便是鐵石人也意惹情牽。” |
主敬存誠 | 語本《易·乾》:“閑邪存其誠。”《禮記·少儀》:“賓客主敬,祭祀主敬。” |
乘偽行詐 | 漢·劉向《列女傳·母儀》:“夫伐功施勞,鮮能布仁;乘偽行詐,莫能久長。” |
予齒去角 | 《漢書·董仲舒傳》:“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齒者去其角,傅其翼者兩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而況人乎!”顏師古注:“謂牛無上齒則有角,其余無角者則有上齒。” |
人去樓空 | 唐 崔顥《黃鶴樓》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
人存政舉 |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
人來客去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一一零回:“媽媽睡罷,一天到晚人來客去的也乏了,歇歇罷。” |
以偽亂真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漢書·王莽贊》云:‘紫色蛙聲,馀分閏位。’謂以偽亂真耳!” |
以假亂真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馀分閏位,謂以偽亂真耳。” |
以刑去刑 | 《商君書·靳令》:“行罰,重其輕者,輕其重者,輕者不至,重者不來,此謂以刑去刑,刑去事成。”高亨注:“‘輕其重者’一句是衍文,《韓非子·飭令篇》無,是其證。”又《去強》:“以刑去刑,國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