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圓內(nèi)方的成語故事
拼音wài yuán nèi fāng
基本解釋形容外表隨和;內(nèi)里剛直。圓:圓通;方:方正。
出處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郅惲傳》:“案延資性貪邪,外方內(nèi)圓,朋黨構(gòu)奸,罔上害人。”
暫未找到成語外圓內(nèi)方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外圓內(nèi)方)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破鏡重圓 | 宋 李致遠《碧牡丹》:“破鏡重圓,分釵合鈿,重尋繡戶珠箔。” |
血氣方剛 | 先秦 孔子《論語 季氏》:“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 |
度外之人 | 《三國志·魏志·楊阜傳》:“曹公有雄才遠略,決機無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人,所任各盡其力,必能濟大事者也。” |
圓顱方趾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精神訓》:“故頭之圓也像天,足之方也像地。” |
海內(nèi)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
落落大方 | 清 石玉昆《三俠五義》第69回:“杜雍卻不推辭,將通身換了,更覺落落大方。” |
逍遙法外 | 南朝 梁 蕭統(tǒng)《梁昭明集 林鐘六月》:“敬想足下,藏形月府,遁跡冰床,披莊子之七篇,逍遙物外;玩老聃之兩卷,恍惚懷中。” |
安內(nèi)攘外 | 漢 張仲景《傷寒論 太陽病上》:“甘草甘平,有安內(nèi)攘外之能。” |
斗方名士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九回:“那一班斗方名士,結(jié)識了兩個報館主筆,天天弄些詩去登報,要借此博個詩翁的名色。” |
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 | 《詩經(jīng)·小雅·常棣》:“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 |
弦外之響 | 王國維《人間詞話》四二:“古今詞人格調(diào)之高無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覺無言外之味,弦外之響。” |
八荒之外 | 戰(zhàn)國 鄭 列御寇《列子 仲尼》:“雖遠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內(nèi),來干我者,我必知之。” |
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 謝扶民《壯族人民優(yōu)秀的兒子韋拔群》:“仇人相見,分外眼紅,于是雙方的隨員就對打起來了。” |
九霄云外 | 元 無名氏《抱妝盒》第二折:“太子也,你在這七寶盒中,我陳琳早魂飛九霄云外。” |
沒里沒外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56回:“若一味只管沒里沒外,不與大人爭光,憑他生的怎樣,也是該打死的。” |
塵外孤標 | 《舊唐書·杜審權(quán)傳》:“沖碎孕靈岳之秀,精明含列宿之光,塵外孤標,閑云獨步。” |
祖?zhèn)髅胤?/a> | 曲波《林海雪原》:“他說涂上既能防凍又能治療,并說這是他祖?zhèn)髅胤健!?/td> |
兄弟鬩墻,外御其侮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30回:“兄弟鬩墻,外御其侮。蝸角紛爭,惟利是務。” |
大開方便之門 | 明 馮惟敏《僧尼共犯》四:“誰想巡捕老爺大開方便之門,放俺還俗,便成配偶。” |
女生外向 | 東漢·班固《白虎通·封公侯》:“男生內(nèi)向,有留家之義;女生外向,有從夫之義。” |
超然物外 | 宋 葉夢得《石林詩話》:“淵明正以脫略世故,超然物外為適,顧區(qū)區(qū)在位者,何足概其心哉?” |
意料之外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三十五回:“剛才唐兄說國王必是暫緩吉期,那知全出意料之外,并且大動干戈,用兵征剿。” |
圓鑿方枘 | 戰(zhàn)國 楚 屈原《楚辭 九辯》:“圓鑿而方枘兮,吾知其齟齬而難入。” |
色厲內(nèi)荏 | 先秦 孔子《論語 陽貨》:“色厲而內(nèi)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
魂飛天外 | 元 李文蔚《張子房圮橋進履》:“聽說罷,魂飛天外,好教我心驚失色。” |
變化無方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袁紹傳》:“曹公善用兵,變化無方,眾雖小,未可輕也,不如以久持之。” |
置之度外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隗囂傳》:“帝積苦兵間,以囂子內(nèi)侍,公孫述遠據(jù)邊陲,乃謂諸將曰:‘且當置此兩子于度外耳。’” |
體規(guī)畫圓 | 宋·宋祁《宋景文公筆記·釋俗》:“若體規(guī)畫圓,準方作矩,終為人之臣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