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鄉僻壤的成語故事
拼音qióng xiāng pì rǎng
基本解釋指荒遠偏僻的地方。
出處宋 曾鞏《敘盜》:“窮鄉僻壤、大川長谷之間,自中家以上,日暮持錢,無告糴之所。”
暫未找到成語窮鄉僻壤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窮鄉僻壤)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窮二白 | 毛澤東《論十大關系》:“我曾經說過,我們一為\'窮\',二為\'白\'。\'窮\'就是沒有多少工業,農業也不發達。\'白\'就是一張白紙,文化水平、科學水平都不高。 |
不可鄉邇 | 《左傳·莊公十四年》:“君子曰:‘《商書》所謂“惡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鄉邇,其猶可撲滅”者,其如蔡哀侯乎。’” |
乖僻邪謬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回:“其乖僻邪謬不近人情之態,又在千萬人之下。” |
乞窮儉相 | |
鄉鄉而飽 | 戰國·趙·荀況《荀子·榮辱》:“亦呥呥而噍,鄉鄉而飽已矣。” |
鄉書難寄 | |
鄉利倍義 |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鄉利倍義乎!” |
鄉土難離 | 戰國·鄭·列御寇《列子·天瑞》:“有人去鄉土,離六親。” |
鄉壁虛造 | 漢 許慎《<說文解字>序》:“故詭更正文,鄉壁虛造不可知之書,變亂常行,以耀于世。” |
鄉巴佬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42章:“我還沒有能變成一個純粹的城里人,但也不完全是一個鄉巴佬了。” |
鄉曲之情 | 唐·牛肅《吳保安》:“側聞吾子急人之憂,不遺鄉曲之情,忽垂特達之眷,使保安得執鞭弭,以奉周施。” |
鄉曲之譽 |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仆少負不羈之行,長無鄉曲之譽。” |
鄉規民約 | |
鄉里夫妻 | 明·楊慎《升庵詩話·鄉里夫妻》:“俗語云:‘鄉里夫妻,步步相隨。’言鄉不離理,如夫不離妻也。” |
鄉風慕義 | 東漢·班固《漢書·司馬相如列傳》:“延頸舉踵,媀媀然,皆鄉風慕義,欲為臣妾,道里遼遠,山川阻深,不能自致。” |
人離鄉賤 | 明·沈璟《埋劍記·柔遠》:“自古道物離鄉貴,人離鄉賤;這語話,信非假,到如今轉憶家。” |
人窮嘴碎 | |
人窮志不窮 | 張恨水《夜深沉》第40回:“蔣先生,你別瞧我失了業,人窮志不窮。” |
人窮志短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十一回:“所謂人窮志短,我那里敢和他較量,只索避了。” |
人窮智短 | 《雞肋編》下卷引陳無己詩:“人窮令智短,百巧千窮只短檠。” |
人窮氣短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六卷第34章:“俗話說:人窮氣短。” |
他鄉異縣 | 《樂府詩集·飲馬長城窟行》:“他鄉各異縣,展轉不可見。” |
他鄉故知 | 明 天然智叟《石頭點 貪婪漢六院賣風流》:“他鄉故知,分外親熱。” |
他鄉遇故知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回:“果然有志竟成,上月被他打死一個,今日又去打虎,誰知恰好遇見賢侄。邂逅相逢,真是‘萬里他鄉遇故知’可謂三生有幸!” |
傳道窮經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26回:“這些中進士、做翰林的,和他說道傳道窮經,他便說迂而不當。” |
余味無窮 | 劉斯奮《白門柳·夕陽芳草》第五章:“須是如我方才的樣子,輕吸慢噓,不惟安然無恙,且覺余味無窮哩!” |
偏鄉僻壤 | 孫中山《大總統令內務部曉示人民一律剪辮文》:“茲查通都大邑,剪辮者已多,至偏鄉僻壤,留辮者尚復不少。” |
僻字澀句 | 清·昭梿《嘯亭雜錄·詩文澀體》:“其《新唐書》好用僻字澀句,以矜其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