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哀父母的成語故事
拼音āi āi fù mǔ
基本解釋可哀呀可哀,我的父母啊!原指古時在暴政下人民終年在外服勞役,對父母病痛、老死不能照料而悲哀。
出處《詩經 小雅 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暫未找到成語哀哀父母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哀哀父母)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失敗是成功之母 |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經驗對于干部是必需的,失敗是成功之母。” |
哀而不傷 | 先秦 孔子《論語 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
節哀順變 | 西漢 戴圣《禮記 檀弓下》:“喪禮,哀戚之至也;節哀,順變也。君子念始之者也。” |
賢母良妻 | 魯迅《墳·寡婦主義》:“在女子教育,則那里候最時行,常常聽到嚷著的,是賢母良妻主義。” |
子繼父業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使子繼父業,弟承家祀,有何不可?” |
認賊作父 | 清 華偉生《開國奇冤 追悼》:“但是偶一念及那一班貪官污吏,人面獸心,處處為虎作倀,人人認賊作父,……” |
哀兵必勝 | 先秦 李耳《老子 德經》第69章:“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三國 魏 王弼注:“抗,舉也;加,當也。哀者必相惜,而不趣利避害,故必勝。” |
母夜叉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7回:“那人夫妻兩個,亦是江湖上好漢有名的,都叫他做菜園子張青,其妻母夜叉孫二娘,甚是好義氣。” |
徒讀父書 |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括徒能讀其父書,不知合變也。” |
子承父業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利山和尚》:“僧問:不歷僧只獲法身,請師直指。師云:子承父業。” |
嗚呼哀哉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哀十六年》:“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 |
喜怒哀樂 |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
母慈子孝 | 《尚書·康誥》:“天惟與我彝。”孔傳:“天與民五常,使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
家人父子 | 唐·柳宗元《桐葉封弟辯》:“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況號為君臣者耶?” |
賢妻良母 | 朱自清《房東太太》:“道地的賢妻良母,她是;這里可以看見中國那老味兒。” |
哀莫大于心死 | 先秦 莊周《莊子 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
哀鴻遍野 | 《詩經 小雅 鴻雁》:“鴻雁于飛,哀鳴嗷嗷。” |
母老虎 | 老舍《柳屯的》:“我曾經作過一個噩夢,夢見一個母老虎,臉上擦著鉛粉。” |
子為父隱 | 《論語·子路》:“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漢·桓寬《鹽鐵論·周秦》:“聞子為父隱,父為子隱,未聞父子之相坐也。” |
干父之蠱 | 《周易 蠱》:“干父之蠱,有子,考無咎。” |
曾母投杼 | 《戰國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其母懼,投杼逾墻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 |
乃祖乃父 | 《尚書·君牙》:“惟乃祖乃父,世篤忠貞。” |
孟母三遷 | 漢·趙歧《孟子題詞》:“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 |
為民父母 | 《孟子 梁惠王上》:“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 |
父慈子孝 | 《禮記 禮運》:“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 |
哀毀骨立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德行》:“王戎和嶠同時遭大喪,和嶠雖備禮,神氣不損;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 |
父析子荷 | 唐·白居易《唐故潮州長城縣令博陵崔府君神道碑銘》:“大丈夫貯蓄材術,樹置功利,鎡基富貴,焯耀家邦,不當其身,而得于后;父析子荷,相去幾何?” |
頑父嚚母 | 《尚書 堯典》:“父頑,母嚚,象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