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然省悟的成語故事
拼音huō rán shěng wù
基本解釋同“豁然大悟”。
出處《五燈會元·西天祖師·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祖曰:‘汝被我解?!R鳴豁然省悟,稽首皈依,遂求剃度。”
暫未找到成語豁然省悟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豁然省悟)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渾然一體 | 《二程遺書》第二卷上:“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知、信皆仁也。” |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 《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西漢·戴圣《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td> |
處之泰然 | 先秦 孔子《論語 雍也》:“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宋 朱熹注:“顏子之貧如此,而處之泰然,不以害其樂。” |
防患于未然 | 《周易 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稑犯娂?君子行》:“君子防未然?!?/td> |
喟然長嘆 | 《論語·子罕》:“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 |
意興索然 |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一回:“景公意興索然。左右問曰:‘將回宮乎?’景公曰:‘可移於梁邱大夫之家。’”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仙人島》:“綠云顧父曰:“圣人無字門人者,‘孝哉……’一句,即是人言。”王聞之,意興索然?!?/td> |
超然物外 | 宋 葉夢得《石林詩話》:“淵明正以脫略世故,超然物外為適,顧區區在位者,何足概其心哉?” |
超然絕俗 | 漢·班固《為第五倫薦謝夷吾疏》:“方之古賢,實有倫序,采之于今,超然絕俗,誠社稷之蓍龜,大漢之棟甍。” |
蕩然無余 | 南朝·梁·任昉《為梁武帝集墳籍令》:“近災起柏梁,遂逐渠閣,青編素簡,一同煨燼,湘囊綖柣,蕩然無余?!?/td> |
豁然開朗 | 晉 陶潛《桃花源記》:“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td> |
黯然神傷 | 清 百一居士《壺天錄》:“女更黯然神傷,泫然流涕?!?/td> |
躍然紙上 | 清 薛雪《一瓢詩話》:“如此體會,則詩神詩旨,躍然紙上?!?/td> |
毛骨悚然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2回:“左右將此檄傳進,操見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 |
夷然自若 | 《魏書 盧義僖傳》:“內外惶怖,義僖夷然自若?!?/td> |
勃然大怒 | 東漢 班固《漢書 谷永傳》:“是故皇天勃然發怒?!?/td> |
冥然兀坐 | 明·歸有光《項脊軒志》:“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 |
想當然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孔融傳》:“以今度之,想當然耳。” |
毅然決然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8回:“竇世豪得了這封信,所以毅然決然,借點原由同洋人反對,彼此分手。” |
恍然大悟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第五卷:“簡蒙指教,豁然大悟。” |
截然不同 | 魯迅《墳 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直到近來,經過許多學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 |
蕩然無存 | 唐 白居易《議碑碣詞賦》:“著誠去偽,小疵小弊,蕩然無遺矣。” |
傲然挺立 | 茅盾《白楊禮贊》:“難道你竟一點也不聯想到,在敵后的廣大土地上,到處有堅強不屈,就象這白楊樹一樣傲然挺立的守衛他們家鄉的哨兵?” |
自然而然 | 《牟子理惑篇》:“夫吉兇之與善惡,猶善惡之乘形聲,自然而然,不得相免也?!?/td> |
龐然大物 | 唐 柳宗元《三戒 黔之驢》第19卷:“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td> |
不以為然 | 宋 蘇軾《再乞罷詳定役法狀》:“右臣先曾奏論前衙一役,只當招募,不當定差,執政不以為然?!?/td> |
一目了然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137卷:“見得道理透后,從高視下,一目了然?!?/td> |
戛然而止 | 清 李綠園《歧路燈》第95回:“滿場生旦凈末,同聲一個曲牌,也聽不來南腔北調,只覺得如出一口。唱了幾套,戛然而止?!?/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