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皋解珮的成語故事
拼音hàn gāo jiě pèi
基本解釋漢皋:山名,在湖北襄陽西北;珮:同“佩”,飾物。指鄭交甫在漢皋臺遇到兩個女子,女子解寶珠給他。指男女相互愛慕而贈答。
出處唐·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心搖漢皋珮,淚墮峴亭碑。”
暫未找到成語漢皋解珮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漢皋解珮)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解鈴還須系鈴人 | 宋 惠洪《林間集》卷下載:法燈泰欽禪師少解悟,然未為人知,獨法眼禪師深奇之。一日法眼問大眾曰:“虎項下金鈴,何人解得?”眾無以對。泰欽適至,法眼舉前語問之,泰欽曰:“大眾何不道:‘系者解得。’”由是人人刮目相看。 |
冰解的破 | 清 曾國藩《<經史百家簡編>序》:“惟校讎之學,我朝獨為卓絕,干嘉間巨儒輩出,講求音聲故訓,校勘疑誤,冰解的破,度越前世矣。” |
大惑不解 | 莊周《莊子 天地》:“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 |
庖丁解牛 | 先秦 莊周《莊子 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 |
解甲歸田 | 漢 揚雄《解嘲》:“叔孫通起于桴鼓之間,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儀,得也。” |
解甲休兵 | 北周·庾信《周柱國楚國公歧州刺史慕容公神道碑》:“夷陵既燒,黔中方定,旋軍反旆,解甲休兵。” |
不到長城非好漢 | 吳茂盛《駐京辦》第11章:“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于我而言,沒成為好漢就不到長城。” |
條分節解 | 《新唐書·崔義玄傳》:“義玄有章句學,先儒疑繆,或音故不通者,輒采諸家,條分節解,能是正之。” |
刃迎縷解 | 唐 韓愈《貞曜先生墓志銘》:“及其為詩,劌目鉥心,刃迎縷解。” |
解兵釋甲 | 明·無名氏《伐晉興齊》第四折:“解兵釋甲,社稷寧謐,黎民樂業。” |
老嫗能解 | 宋 釋惠洪《冷齋夜話》第一卷:“白樂天每作詩,問曰:‘解否?’嫗曰:‘解’,則錄之;不解,則易之。” |
綠林好漢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劉玄傳》:“王莽末,南方饑饉,人庶群入野澤,掘鳧茈而食之,更相侵奪。……于是諸亡命馬武、王常、成母等往從之;共攻離鄉,聚藏于綠林中,數月間至七八千人。” |
百思不得其解 | 清 梁啟超《論宗教與哲學家之長短得失》:“若此者皆不誠之人所百思不得其解也。” |
門外漢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天竺證悟法師》:“‘祗如他道,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若不到此田地,如何有這個消息?’庵說:‘是門外漢耳。’” |
難解難分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21回:“正在難解難分,忽聽東邊山上,猶如千軍萬馬之聲。” |
迎刃而解 | 《晉書 杜預傳》:“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后,皆迎刃而解。” |
慷慨解囊 | 明 施耐庵《水滸傳》:“魯智深見李忠、周通不是慷慨之人,做事慳吝,只要下山。” |
應刃而解 | 梁斌《播火記》:“雖然有好多問題事先沒有商量,有朱老忠在,也就應刃而解了。” |
排憂解難 | 鄧小平《把教育工作認真抓起來》:“各級黨政負責同志,要經常深入學校,傾聽廣大師生的意見和呼聲,為他們排憂解難。” |
解衣卸甲 | 明·無名氏《杏林莊》第一折:“他若是解衣卸甲順天朝,班中封位爵。” |
善解人意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87回:“他總不離楊妃左右,最能言語,善解人意,聰慧異常,楊妃愛之如寶,呼為雪衣女。” |
解衣衣人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
解弦更張 | 東漢 班固《漢書 董仲舒傳》:“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 |
土崩瓦解 | 東漢 班固《秦紀論》:“秦之積弱,天下土崩瓦解。” |
支分族解 | 清·劉大櫆《烏程閔君墓志銘》:“又善于誘掖,其言批豁暢朗,支分族解,騃童鈍夫聞之,咸如夢寐驚覺。” |
聊以解嘲 | 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 五柳先生上》:“子美困頓于山川,蓋為不知者詬病,以為拙于生事,又往往譏議宗文、宗武失學,故聊解嘲耳。” |
不求甚解 | 晉 陶潛《五柳先生傳》:“不慕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
冰散瓦解 | 《三國志魏志傅嘏傳》“嘏對曰”裴松之注引晉司馬彪《戰略》:“比及三年,左提右挈,虜必冰散瓦解,安受其弊,可坐算而得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