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危定亂的成語故事
拼音fú wēi dìng luàn
基本解釋扶助危難,平定禍亂。
出處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83回:“能識人,能愛人才,能為國留得那英雄豪杰,為朝廷扶危定亂。”
暫未找到成語扶危定亂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扶危定亂)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絲不亂 | |
一亂涂地 | 宋·蘇洵《管仲論》:“桓公之薨也,一亂涂地,無惑也。彼獨恃一管仲,而仲則死矣。” |
一口咬定 | 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十回:“先把住持僧慧修,嚴行審訊,問他將李國斌藏在何處,慧修一口咬定不認得李國斌。” |
一定不易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主術(shù)訓(xùn)》:“今夫權(quán)衡規(guī)矩,一定而不易,不為秦楚變節(jié),不為胡越改容。” |
一定不移 | 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音律》:“至于填詞一道,則句之長短,字之多寡,聲之平、上、去、入,韻之清濁陰陽,皆有一定不移之格。” |
一定之規(guī) | 郭小川《新路歌》:“歷史的發(fā)展,有它新陳代謝的一定之規(guī)。” |
一木難扶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94回:“巨聞:‘大廈將傾,一木難扶。’目今庫藏空虛,民日生怨,軍心俱離,總有良將。” |
一槌定音 | 朱可 若丁《深深的綠巷》:“一張張笑臉,圓的、長的、苦的、甜的,都來請示,都來要求指點迷津。真神,一槌定音,無處不響。” |
一治一亂 |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 |
一言為定 | 清 曹雪芹《紅樓夢》:“賈璉笑道:‘你我一言為定。只是我信不過二弟,你是萍蹤浪跡,倘然去了不來,豈不誤了人家一輩子的大事。’” |
一言定交 | 唐·權(quán)德輿《唐丞相太保致仕岐國公杜公墓志銘序》:“一言定交,死生以之,趨人之急,唯恐不及。” |
一言而定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楚一言而定三國。” |
一錘定音 | 劉紹棠《小荷才露尖尖角》:“他不聲不響,卻是一家之主;女兒中意,老伴點頭,也還得聽他一錘定音。” |
七慌八亂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7章:“雖然養(yǎng)娘奶子伏侍,到底像小雞失了母雞,七慌八亂,啼啼哭哭。” |
七零八亂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51章:“在金俊文被搬遷的七零八亂的家里,俊文和他的一家人都在哭鼻子。” |
三榜定案 | |
與死扶傷 | 西漢·劉安《淮南子·兵略訓(xùn)》:“白刃合,流矢接,步血屬腸,與死扶傷。” |
世擾俗亂 | 漢·王充《論衡·治期》:“世擾俗亂,災(zāi)害不絕,遂以破國亡身滅嗣。” |
東扶西倒 | 宋 楊萬里《過南蕩》詩:“笑殺槿籬能耐事,東扶西倒野酴醿。” |
兩瞽相扶 | 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五:“兩瞽相扶,不傷墻木,不陷井穽,則其幸也。” |
臨危下石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59回:“夸談經(jīng)濟者,少甚么看風使舵、臨危下石之人。” |
臨危不亂 | 梁實秋《槐園夢憶》:“此次事件端賴季淑臨危不亂,鎮(zhèn)定應(yīng)付,使我得以幸免于禍災(zāi)。” |
臨危不懼 | 《鄧析子 無厚》:“死生有命,貧富有時。怨夭折者,不知命也;怨貧賤者,不知時也。故臨難不懼。” |
臨危不憚 | 唐·司空圖《華帥許國公德政碑》:“臨危不憚,赴救遠征。” |
臨危不撓 | 《周書·李棠柳檜傳論》:“李棠、柳檜并臨危不撓,視死如歸,其壯志貞情,可與青松白玉比質(zhì)也。” |
臨危不茍 | 老舍《四世同堂》:“我手無縛雞之力,不能去殺敵雪恥,我只能臨危不茍。” |
臨危不顧 | 《三國志 魏志 陳留王傳》:“和、琇、撫皆抗不撓,拒會兇言,臨危不顧。” |
臨危制變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明帝紀》:“司馬懿臨危制變,擒淵可計日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