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良忍讓的成語故事
拼音wēn liáng rěn ràng
基本解釋聽他人意志的擺布、忍讓、屈從。
出處章詒和《往事并不如煙·斯人寂寞》:“一向溫良忍讓的母親,憤憤地說:‘受苦的日子過去了,我們也沒有什么使用價值了。’”
暫未找到成語溫良忍讓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溫良忍讓)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高 | 清·張岱《岱志》:“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高。未到泰山者,泰山壁立千丈,不藉寸土,櫛沐甚凈。” |
慘不忍睹 | 清 黃小配《洪秀全演義》:“尸首堆積,慘不忍睹。” |
當仁不讓 | 先秦 孔子《論語 衛靈公》:“當仁不讓于師。”朱熹集注:“當仁,以仁為己任也。” |
用心良苦 | 清·錢謙益《題懷麓堂詩鈔》:“孟陽于惡疾沉痼之后,出西涯之詩療之,曰:‘此引年之藥物,亦攻毒之箴砭,其用心良亦苦矣。’” |
目不忍見 | 《廣東軍務記》:“真為目不忍見。” |
棋逢敵手,將遇良才 | 清·無名氏《說唐》第63回:“正是棋逢敵手,將遇良才,兩人大戰三十余合。” |
賢母良妻 | 魯迅《墳·寡婦主義》:“在女子教育,則那里候最時行,常常聽到嚷著的,是賢母良妻主義。” |
除暴安良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60回:“俺聞劍客行為莫不至公無私,倘心存偏袒,未有不遭惡報;至除暴安良,尤為切要。” |
坐失良機 | 清 昭槤《嘯亭雜錄 木果木之敗》:“若不審敵勢,坐失良機,使兵心至于潰敗。” |
苦口良藥 | 《孔子家語·六本》:“良藥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 秦·李斯《上書秦始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
忍辱負重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陸遜傳》:“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稱,能忍辱負重故也。” |
耳不忍聞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9卷:“卻都是上路逃難來的百姓,哭哭啼啼,耳不忍聞。” |
溫情脈脈 | 元 關漢卿《拜月亭》:“枉了我情脈脈,恨綿綿,我晝忘飲饌夜無眠。” |
棋逢對手,將遇良才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34回:“他兩個在半空中,這場好殺。棋逢對手,將遇良才。” |
將遇良材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十四回:“兩個就清風山下廝殺,真乃是棋逢敵手難藏幸,將遇良材好用功。” |
忍俊不禁 | 唐 崔致遠《答徐州時溥書》:“足下去年,忍俊不禁,求榮頗切。” |
天地良心 | |
重溫舊夢 | 明 湯顯祖《牡丹亭 尋夢》:“天呵,昨日所夢,池亭儼然,只圖舊夢重來,其奈新愁一段。” |
避讓賢路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萬石張叔列傳》:“愿歸丞相侯印,乞骸骨歸,避賢者路。” |
良莠不齊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至我輩中,好丑不一,亦如人類之內,良莠不齊。” |
居心不良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言語》:“卿居心不凈,乃復強欲滓穢太清耶。” |
賢妻良母 | 朱自清《房東太太》:“道地的賢妻良母,她是;這里可以看見中國那老味兒。” |
良師益友 | 清 彭養鷗《黑籍冤魂》第20回:“雖然有那良師益友,苦口婆心的規勸,卻總是耳邊風,縱有時聽得入耳,自己要想發憤為雄,都是一般虎頭蛇尾。” |
小不忍則亂大謀 | 先秦 孔子《論語 衛靈公》:“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
讓逸競勞 | 《魏書·孝感傳·吳悉達》:“昆弟同居四十余載,閨門和睦,讓逸競勞。” |
存心不良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百六回:“他不服查賬,非但是有弊病,一定是存心不良的了。 |
良知良能 | 《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