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袍糲食的成語故事
拼音cū páo lì shí
基本解釋同“粗衣惡食”。
出處《后漢書·袁京傳》:“[袁彭]行至清,為吏粗袍糲食,終于議郎。”
暫未找到成語粗袍糲食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粗袍糲食)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三旬九食 | 漢·劉向《說苑·立節》:“子思居于衛,缊袍無表,二旬而九食。”晉·陶潛《擬古》詩:“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 |
不勞而食 | 張東林《古城春色》第二部:“我們掌柜的說,解放了不應當不勞而食。” |
不吃煙火食 | 宋·阮閱《詩話總龜前集》卷九引《直方詩話》:“文潛先與李公擇輩來予家作長句。后再同東坡來,坡讀其詩,嘆息云:‘此不是吃煙火食人道底言語。’” |
不知寢食 | |
不耕而食,不織而衣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9卷:“又想起做和尚的不耕而食,不織而衣,住下高堂清舍,燒香吃茶。” |
不耕而食,不蠶而衣 | 漢·桓寬《鹽鐵論·相刺》:“而無益于理,往來浮游,不耕而食,不蠶而衣。” |
不遑暇食 | 《書 無逸》:“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萬民。”孔穎達疏:“遑亦暇也。重言之者,古人自有復語。猶云‘艱難’也。”一說,沒有閑暇時間從容地吃飯。 |
不食之地 | 西漢 戴圣《禮記 檀弓上》:“我死則擇不食之地而葬我焉。” |
不食人間煙火 | 宋·阮閱《詩話總龜》第九卷:“東坡讀其詩,嘆息云:‘此不是吃煙火食人道底言語。’” |
不食周粟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伯夷列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 |
不食煙火 | 《終有報》第一回:“人都道他不食煙火,體氣欲仙。” |
不食馬肝 | 東漢 班固《漢書 轅固傳》:“上曰:‘食肉毋食馬肝,未為不知味也;言學者毋言湯武受命,不為愚。’” |
且食蛤蜊 | 《南史·王融傳》:“(融)詣王僧佑,因遇沉昭略,未相識。昭略屢顧盼,謂主人曰:‘是何年少?’融殊不平,謂曰:‘仆出于扶桑,入于湯谷,照耀天下,誰云不知,而卿此問?’昭略云:‘不知許事,且食蛤蜊。’” |
東食西宿 | 漢 應劭《風俗通》:“齊人有女,二人求之。東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貧。父母疑不能決,問其女,定所欲適。……女云:‘欲東家食,西家宿。’” |
豐衣足食 | 五代 齊已《病中勉送小師往清涼山禮大圣》詩:“豐衣足食處莫住,圣跡靈蹤好遍尋。” |
臨食廢箸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106回:“此用之所以臥不安席,臨食而廢箸者也。” |
亂頭粗服 | 明 王彥泓《個人》詩:“雙臉斷紅初卻坐,亂頭粗服總傾城。” |
二旬九食 | 西漢 劉向《說苑 立節》:“子思居于衛,缊袍無表,二旬而九食。” |
五大三粗 | 梁斌《播火記》:“猛回頭,身后站著一個五大三粗的人,仔細一看是大貴。” |
五短三粗 | 清·無名氏《劉公案》第三回:“姓陳名叫大勇,年有三十五六歲,生的五短三粗,相貌魁偉。” |
井渫不食 | 語出《易·井》:“井渫不食,為我心惻。”王弼注:“渫,不停污之謂也。”孔穎達疏:“井渫而不見食,猶人修已全潔而不見用。” |
井渫莫食 | 漢·王粲《登樓賦》:“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 |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3回:“俗話說得好:‘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當時袁伯珍聽得這些說話,便要從此發一宗洋財。” |
人浮于食 | 西漢·戴圣《禮記·坊記》:“故君子與其使食浮于人也,寧使人浮于食。” |
伴食中書 | 《宋史 胡銓傳》:“孫近傅會檜議,遂得參知政事,天下望治有如饑渴,而近伴食中書,漫不敢可否事。” |
伴食宰相 | 《舊唐書 盧懷慎傳》:“開元三年,遷黃門監。懷慎與紫微令姚崇對掌樞密,懷慎自以為吏道不及崇,每事皆推讓之,時人謂之‘伴食宰相’。” |
余食贅行 | 《老子》:“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 |
侈衣美食 | 《呂氏春秋·精通》:“今夫攻者,砥厲五兵,侈衣美食,發且有日矣,所被攻者不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