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鞀建鐸的成語故事
拼音xuán táo jiàn duó
基本解釋指聽取臣民意見。
出處語出《淮南子 氾論訓》:“禹之時,以五音聽治,懸鐘鼓磬鐸,置鞀,以待四方之士。為號曰:教寡人以道者擊鼓,諭寡人以義者擊鐘,告寡人以事者振鐸,語寡人以憂者擊磬,有獄訟者搖鞀?!?/p>
暫未找到成語懸鞀建鐸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懸鞀建鐸)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坐薪懸膽 | 《金史 術虎筠壽傳》:“中都食盡,遠棄廟社,陛下當坐薪懸膽之日,奈何以球鞠細物動搖民間。” |
懸而未決 | 孫中山《救國之急務》:“已將一切問題決定,惟有如何處置國會一層,懸而未決?!?/td> |
高屋建瓴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高祖本紀》:“地勢便利,其以下兵于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td> |
倒懸之危 | 《孟子 公孫丑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如解倒懸也。 |
懸崖勒馬 | 元 鄭德輝《智勇定齊》:“呀,你如今船到江心補漏遲,抵多少臨崖勒馬才收騎?!?/td> |
懸石程書 | 《史記·秦始皇本紀》:“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td> |
眾建賢才 | 宋·王安石《上時政疏》:“蓋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維持;非眾建賢才,不足以保守。” |
倒懸之急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上》:“當今之世,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如解倒懸也。” |
談若懸河 | 《司勘集》:“加以談若懸河,識同藻鑒,車騎填門,履綦沓座,狎梵侶以玄深,結勝流而觴詠?!?/td> |
心懸兩地 | 清·唐蕓洲《七劍十三俠》第103回:“怎奈此時是驚弓之鳥,又是心懸兩地,記念著前山池大鬢,不知勝負如何。” |
倒懸之苦 | 《元史 外夷傳》:“群生愁嘆,四民廢業,貧者棄子以偷生,富者鬻產而應役,倒懸之苦,日甚一日?!?/td> |
懸心吊膽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23回:“又恐你在深山窮谷被虎狼所傷,使為娘的懸心吊膽,廢寢忘食?!?/td> |
倒懸之患 |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全琮傳》:“而士大夫方有倒懸之患?!?/td> |
口若懸河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賞譽》:“郭子玄語議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td> |
懸崖峭壁 | 唐 劉長卿《望龍山懷道士許法棱》:“懸崖絕壁幾千丈,綠蘿裊裊不可攀。” |
命若懸絲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6回:“吾今命若懸絲,專望救援。” |
致仕懸車 | 東漢·班固《漢書·薛廣德傳》:“與丞相定國、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俱乞骸骨,皆賜安車駟馬。東歸沛……縣其安車傳子孫?!?/td> |
匏瓜空懸 | 《論語 陽貨》:“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td> |
掛印懸牌 | 元·關漢卿《裴度還帶》:“那其間日轉千階,喜笑迎腮,掛印懸牌?!?/td> |
懸鶉百結 | 北周 庾信《擬連珠》:“蓋聞懸鶉百結,知命不憂?!?/td> |
附贅懸肬 | |
天懸地隔 | 《南齊書 陸厥傳》: “一人之思,遲速天懸;一家之文,工拙壤隔?!?/td> |
百結懸鶉 | 《黑籍冤魂》第二十回:“乞丐身上,破衣襤褸,百結懸鶉,怎抵得住那一天風雪?” |
明鏡高懸 | 元 關漢卿《望江亭》第四折:“今日個幸對清官,明鏡高懸?!?/td> |
貧富懸殊 | 朱自清《論且顧眼前》:“現在的貧富懸殊是史無前例的?!?/td> |
懸牛頭,賣馬脯 | 《晏子春秋·內雜篇》:“君使服之于內,而禁之于外,猶縣牛首于門,而賣馬脯于內也?!?/td> |
懸河瀉水 | 《晉書 郭象傳》:“聽象語,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td> |
身在江湖,心懸魏闕 | 《莊子 讓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