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缺抱殘的成語故事
拼音shǒu quē bào cán
基本解釋亦作“守闕抱殘”。守住殘缺的東西不放。比喻泥古守舊,不思變革。
出處陳獨秀《吾人最后之覺悟》:“其次為政治,年來政象所證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殘之勢。”
暫未找到成語守缺抱殘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守缺抱殘)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錢太守 | 清·李漁《無聲戲》第二回:“成都有個知府,做官極其清正,有一錢太守之名。” |
一麾出守 | 南朝 宋 顏延之《五君詠 阮始平》:“屢薦不入官,一麾乃出守。” |
不可缺少 | 毛澤東《論持久戰》:“所有這些,造成了和造成著為中國最后勝利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條件。” |
東完西缺 | |
臨時抱佛腳 | 唐 孟郊《讀經》詩:“垂老抱佛腳,教妻讀黃經。” |
主守自盜 | 《漢書 刑法志》:“守縣官財物而即盜之。已論命復有笞罪者,皆棄市。顏師古注:“即今律所謂主守自盜者也。” |
喬太守亂點鴛鴦譜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八卷:“今日聽在下說一樁意外姻緣的故事,喚做‘喬太守亂點鴛鴦譜’。” |
書缺有間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五帝本紀》:“《書》缺有間矣,其軼乃時時見于他說。” |
書缺簡脫 | 東漢·班固《漢書·楚元王傳》:“禮壞樂崩,書缺簡脫,朕甚閔焉。” |
互相殘殺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文帝紀》:“天下之人,互相殘殺。” |
以守為攻 | 宋·秦觀《邊防策下》:“蓋充國以先零窮寇,急與之角,則中國必有饋挽轉輸之勞,故罷騎留屯而圖以期月,此則以守為攻者也。” |
以攻為守 | 宋 陳亮《酌古論 先主》:“且吾又聞之,用兵之道,有攻法,有守法,此用兵之常也;以攻為守,以守為攻,此兵之變也。” |
以直抱怨 | |
優差美缺 | |
余腥殘穢 | 明·方孝孺《畸亭記》:“逐逐于眾人之后,求其余腥殘穢以自飫。” |
保守主義 |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正確地規定戰略方向,進攻時反對冒險主義,防御時反對保守主義,轉移時反對逃跑主義。” |
保殘守缺 | 《漢書 劉歆傳》:“信口說而背傳記,是末師而非往古……猶欲保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無從善服義之公心,或懷妒嫉,不考情實,雷同相從,隨聲是非,抑此三學。” |
信守不渝 | 李國文《冬天里的春天》第五章:“她還像許多年前那樣信守不渝,石湖女人只要真的愛上誰,連命都舍得豁出去的。” |
傾抱寫誠 | 清·曾國藩《苗先簏墓志銘》:“君既習于祁公,又與諸君傾抱寫誠,契合無間。” |
兔缺烏沉 | 唐·羅鄴《冬日寄獻庾員外》:“卻思紫陌觥籌地,兔缺烏沉欲半年。” |
養虎自殘 | 《魏書·羯胡石虎傳》:“丞相便相凌蹈,恐國祚之滅不復久矣。真可謂養虎自殘者也。” |
冬寒抱冰,夏熱握火 | 《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越王念復吳,仇非上旦也。苦身勞心,夜以繼日。……冬常抱冰,夏還握火。” |
憑險作守 | 《南史·梁武帝紀·封梁公策》:“憑險作守,兵食兼資,風激電駭,莫不震疊。” |
兇殘成性 | |
分兵把守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104回:“二城俱已收復,分兵把守,諸事停妥。” |
分守要津 | 明·何良臣《陣紀·戰機》:“以寡擊眾,務于隘塞,必于暮夜,伏于叢茂,要于險陰;以眾擊寡,務于廣漫,利于旦辰,分守要津,絕彼運道。” |
別抱琵琶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槐西雜志四》:“故人情重,實不忍別抱琵琶。” |
剩山殘水 | 清·孫雨林《皖江血·定計》:“收回那十八省剩山殘水,洗盡這二百年藏污納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