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毫剖厘的成語故事
拼音xī háo pōu lí
基本解釋見“析毫剖芒”。
出處宋·張君房《云笈七簽》卷一○二:“窮幽極微,至纖無際,析毫剖厘,刀鋏鋒銳,不足言其細也。”
暫未找到成語析毫剖厘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析毫剖厘)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分崩離析 | 先秦 孔子《論語 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
秋毫無犯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大王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
毫不遲疑 |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他們毫不遲疑地向土豪劣紳營壘進攻。” |
毫不猶豫 | 毛澤東《井岡山的斗爭》:“第二次杜修經、楊開明來,主張紅軍毫不猶豫地向湘南發展。” |
毫無疑問 | 鄧小平《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毫無疑問,他們的這種威信、影響和經驗乃是黨、階級和人民的寶貴財富。” |
毛舉縷析 | 宋·張孝祥《乞改正遷謫士大夫罪名札子》:“毛舉縷析,旁逮知舊,懼其不能廢錮,必以贓私罪污之。” |
明察秋毫,不見輿薪 |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 《孟子 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
毫無二致 | 郭沫若《斷斷集 屈原時代》:“那時候的文體的變革和近代的文學革命,由文言文改為白話文的,實在是毫無二致。” |
一絲一毫 | 宋 歐陽修《會圣宮頌》:“而往惟寅,一毫一絲,給以縣官,無取于民。” |
蕩析離居 | 《尚書 盤庚下》:“今我民用蕩析離居,罔有定極。” |
毫發不爽 | 明 李贄《觀音問 答自信》:“慳貪者報以餓狗,毒害者報以虎狼,分厘不差,毫發不爽。” |
明察秋毫 | 戰國 鄒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
秋毫之末 |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吾力足以舉而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
剖肝泣血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袁紹傳》:“臣出身為國,破家立事,至乃懷忠獲釁,抱信見疑,晝夜長吟,剖肝泣血。” |
毫無顧忌 | 明·醒世居士《八段錦》第七段:“以假作真,毫無顧忌,致我割破恩愛,妻子逃亡。” |
輸肝剖膽 | 唐·李白《行路難》:“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篲折腰無嫌猜,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 |
披沙剖璞 | 唐·劉禹錫《唐尚書吏部侍郎奚公神道碑銘序》:“一入中禁考策詞,三在天官第章句,披沙剖璞,由我而顯者落落然居多。” |
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 先秦 孔子《論語 先進》:“過猶不及”宋 朱熹集注:“夫過不及,均也。差之毫厘,繆以千里。” |
不失毫厘 | 先秦 荀況《荀子 儒效》:“圣人也者,本仁義,當是非,齊言行,不失豪(毫)厘。” |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 《大戴禮記 保傅》:“《易》曰:‘正其本,萬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君子慎重始也。” |
拈毫弄管 | 明·徐渭《女狀元》第一折:“且喜這所在,澗谷幽深,林巒雅秀,森列于明窗凈幾之外,默助我拈毫弄管之神。” |
毫無遜色 | |
父析子荷 | 唐·白居易《唐故潮州長城縣令博陵崔府君神道碑銘》:“大丈夫貯蓄材術,樹置功利,鎡基富貴,焯耀家邦,不當其身,而得于后;父析子荷,相去幾何?” |
瓜剖豆分 | 南朝 宋 鮑照《蕪城賦》:“出入三代,五百余載,竟瓜剖而豆分。” |
九牛一毫 | 陳毅《感事書懷》詩:“九牛一毫莫自夸,驕傲自滿必翻車。” |
剖蚌求珠 | 《三國志 蜀書 秦宓傳》:“甫欲鑿石索玉,剖蚌求珠,今乃隨、和炳然,有如皎日,復何疑哉!” |
毫不留情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96回:“惱的是這個狗官不知聽了誰的唆使,毫不留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