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沖六達的成語故事
拼音sì chōng liù dá
基本解釋四通八達的要道。
出處宋·陳師道《徐州學紀》:“徐地東近齊魯,北屬趙魏,南引江淮,西通梁宋,四沖六達之郊,南北之亢頸也?!?/p>
暫未找到成語四沖六達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四沖六達)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挑三揀四 | 徐特立《讓革命的紅旗世代相傳》:“他們一旦了解了過去的痛苦,就會懂得今天我們對工作挑三揀四是多么不對!” |
過五關,斬六將 | |
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說起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序:“覺世間變幻之態,無有過于中國官場者……嘗苦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處說起?!?/td> |
四書五經 | 漢 班固《白虎通 五經》:“五經何謂?謂《易》、《尚書》、《詩》、《禮》、《春秋》也。宋 朱熹著有《四書集注》。 |
不三不四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五卷:“可見元宵之夜,趁著喧鬧叢中干那不三不四勾當的,不一而足?!?/td> |
推三阻四 | 元 無名氏《鴛鴦被》第一折:“非是我推三、推三阻四;這事情應難、應難造次。” |
室徒四壁 | 《魏書·陽固傳》:“居官清潔,家無余財,終歿之日,室徒四壁,無以供喪,親故為其棺斂焉。” |
沖鋒陷陣 | 《北齊書 崔暹傳》:“沖鋒陷陣,大有其人?!?/td> |
通今達古 | 胡蘊玉《<中國文學史>序》:“述學派之流別,論政治之得失,縱有通今達古之才,而無瑰瑋奇麗之筆,言之無文,行之不遠。” |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 《南齊書 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td> |
縱橫四海 | 《三國志通俗演義·青梅煮酒論英雄》:“得志則縱橫四海。” |
群山四應 | 朱自清《論標語口號》:“為的是‘發聾振聵’,是‘群山四應’,是人民的覺醒與起來。” |
欲速則不達 | 先秦 孔子《論語 子路》:“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td> |
過五關斬六將 | 《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第76回:“這如今萬世之下,那一個不說道過五關斬六將、掀天揭地的好大丈夫?” |
六合之內 | 《莊子·齊物論》:“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圣人論而不存。” |
四鄰八舍 | 明·伏雌教主《醋葫蘆》第六回:“那成家一般也動了諸親百眷、四鄰八舍,送人情,斗分子,雖然娶妾,倒也四司六局,一毫不茍。” |
橫沖直撞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113回:“黑旋風李逵和鮑旭引著兩個牌手,在城里橫沖直撞,追殺南兵?!?/td> |
拉三扯四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46回:“愿意不愿意,你也好說,犯不著拉三扯四的?!?/td> |
名揚四海 | 元·關漢卿《五侯宴》第四折:“雄糾糾名揚四海,喜孜孜笑滿腮?!?/td> |
詞不達意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30回:“還要中西文字兼通的才行;不然,必有個詞不達意的毛病?!?/td> |
六神無主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嚇得知縣已六神無主,還有甚心腸去吃酒?!?/td> |
三百六十行 | 明 無名氏《白兔記 投軍》:“左右的,與我扯起招軍旗,叫街坊上民庶,三百六十行做買賣的,愿投軍者,旗下報名?!?/td> |
知書達禮 | 《群音類選 牧羊記 衛律說降》:“奈何所見不同,更不知書達禮。” |
四大皆空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一心無掛,四大皆空?!?/td> |
了身達命 | 元 石德玉《曲江池》第三折:“人問道亞仙的今世今生,則俺那鄭元和可甚么了身達命。” |
六通四達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49卷:“今謂明義各自為宜,少多非為定準,如六通四達,豈止三耶!” |
三宮六院 | 元·無名氏《抱妝盒》楔子:“兀那三宮六院,妃嬪彩女聽者:明日圣駕親到御園,打一金彈,金彈落處,有拾得者。” |
五湖四海 | 唐 呂巖《絕句》:“斗笠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