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虎進狼的成語故事
拼音jù hǔ jìn láng
基本解釋比喻一害剛去,又來一害。
出處明 張煌言《復郎廷佐書》:“乃拒虎進狼,既收漁人之利于河北。”
暫未找到成語拒虎進狼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拒虎進狼)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山不藏二虎 | 歐陽山《三家巷》:“他跟展公有點一山不藏二虎的味道,這是他太狂妄。” |
一虎不河 | 《詩·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馮河。”《論語·述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
一虎難敵眾犬 | |
三人成市虎 | 西漢·劉安《淮南子·說山訓》:“眾議成林,無翼而飛,三人成市虎,一星能撓椎。” |
三人成虎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魏策二》:“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去大梁也遠于市,而議臣者過于三人矣。” |
三夫成市虎 | 《宋書 樂志三》:“三夫成市虎,慈母投杼趨。” |
三言訛虎 | 清·秋瑾《致琴文書》:“況三言訛虎,眾口鑠金;因積毀銷骨,致他方糊口。” |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班超傳》:“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當今之計,獨有因夜以火攻虜,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盡也。’” |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班超傳》:“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當今之計,獨有因夜以火攻虜,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盡也。’” |
不可抗拒 | 毛澤東《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百萬紅軍進入中國的東北,這個力量是不可抗拒的。” |
不探虎穴,不得虎子 | 《東觀漢記·班超傳》:“超悉會其吏士三十六人,酒酣激怒曰:‘不探虎穴,不得虎子。’” |
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 晉·陳壽《三國志·呂蒙傳》:“貧賤難可居,脫誤有功,富貴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
不櫛進士 | 唐 朱揆《諧噱錄 不櫛進士》:“關圖有妹能文,每語人曰:‘有一進士,所恨不櫛耳。’” |
不知進退 | 漢 荀悅《漢紀 哀帝紀下》:“恐陛下有過失之譏,賢有小人不知進退之禍。” |
不進則退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13卷:“凡人不進則退也。” |
不進油鹽 | |
與虎添翼 | 《逸周書·寤敬篇》:“毋為虎傅翼,將飛入邑,擇人而食之。”《淮南子·兵略訓》:“今乘萬民之力而反為殘賊,是為虎傅翼,曷為弗除。” |
與虎謀皮 | 《太平御覽》第208卷引《符子》:“欲為千金之裘,而與狐謀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與羊謀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 |
兩虎共斗 | 西漢·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兩虎相爭 | 《戰國策 秦策二》:“今兩虎諍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傷。”《史記 春申君列傳》:“天下莫強于秦楚,今聞大王欲伐楚,此猶兩虎相與斗。”〖示例〗我相公官至下大夫,不知為何,近日只要與上大夫趙正卿爭朝,我想兩虎相爭,必有一傷。 ★明 徐元《八義記 張維評話》 |
兩虎相爭,必有一傷 | 明·徐元《八義記·張維評話》:“我相公官至下大夫,不知為何,近日只要與上大夫趙正卿爭朝,我想兩虎相爭,必有一傷。” |
兩虎相斗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秦策二》:“虎者,戾蟲;人者,甘餌。今兩虎諍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傷。” |
兩虎相斗,必有一傷 |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二》:“虎者,戾蟲;人者,甘餌。今兩虎爭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傷。” |
嚴詞拒絕 |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23章:“同時老段又借題發揮,要求黎元洪總統解散國會,黎嚴詞拒絕之。” |
中山狼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
為虎作倀 | 孫中山《革命原起》:“有保皇黨發生,為虎作倀,其反對革命,反對共和。” |
為虎傅翼 | 《逸周書 寤敬》:“無為虎傅翼,將飛入邑,擇人而食。” |
為虎添翼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劉備梟雄,久留蜀而不遣,是縱虎入室矣。今更助之以軍馬錢糧,何異與為虎添翼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