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囊避咎的成語故事
拼音kuò náng bì jiù
基本解釋括囊:束緊口袋;咎:罪責,災禍。為人謹慎小心,不輕易說話,避免災禍。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楊賜傳》:“不敢自同凡臣,括囊避咎?!?/p>
暫未找到成語括囊避咎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括囊避咎)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塌括仔 | 清·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第56回:“我就立刻喊齊仔子,一塌括仔,去捉得來阿好。” |
不可避免 | 毛澤東《矛盾論》:“而這些矛盾如何不可避免地會在各種不同的階級社會中,引出各種不同的社會革命。” |
不咎既往 | 春秋 孔子《論語 八佾》:“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
不避強御 | 唐·權德輿《唐西川節度副大使韋公先廟碑銘序》:“操持貴幸,不避強御,繕理宮室,得其時制。” |
不避斧鉞 | 東漢 班固《漢書 趙充國傳》:“愚臣伏計孰甚,不敢避斧鉞之誅,昧死陳愚,唯陛下省察?!?/td> |
不避水火 | 《水滸傳》第五八回:“賢弟心中有何危厄不決之難,但請盡說不妨,便當不避水火,力為解救,與汝相助。” |
不避湯火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貨殖列傳》:“前蒙矢石,不避湯火之難者,為重賞使也?!?/td> |
不避艱險 | 《三國志 蜀志 關羽傳》:“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 |
中飽私囊 | 《韓非子 外儲說右下》:“薄疑謂趙簡主曰:‘君之國中飽?!喼餍廊欢苍唬骸稳缪??’對曰:‘府庫空虛于上,百姓貧餓于下,然而奸吏富矣?!?/td> |
臨難不避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44回:“夫料事能中,智也;盡心謀國,忠也;臨難不避,勇也;殺身救國,仁也?!?/td> |
書囊無底 | 宋·黃庭堅《送王郎》詩:“連床夜語雞戒曉,書囊無底談未了?!?/td> |
佯狂避世 |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41回:“少不得借鑒著佯狂避世,放浪形骸,以為遮飾地步?!?/td> |
倒篋傾囊 | 清 嬴宗季女《六月霜 典釵》:“索將他倒篋傾囊,付質求沽盡易錢?!?/td> |
傾囊倒篋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24卷:“不上一年,傾囊倒篋,騙得一空?!?/td> |
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怨 | 戰國·魯·尸佼《尸子》上卷:“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怨,仁者之于善也,無擇也,無惡也,唯善之所在。” |
內稱不避親,外舉不避怨 | 西漢·戴圣《禮記·儒行》:“儒有內稱不避親,外舉不避怨,程功積事,推賢而進達之,不望其報?!?/td> |
動輒得咎 | 唐 韓愈《進學解》:“公不見信于人,私不見助于友,跋前躓后,動輒得咎。” |
咎有應得 | 清 張春帆《宦?!返谄呋兀骸半m然李德標一時冒犯,觸犯烏紳,咎有應得,但是領取人口要繳領狀,是警局的向章,求大人明鑒?!?/td> |
咎由自取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時有所聞,雖然是咎由自取,然而大家談起來,總說這卜知府辦的太煞認真的?!?/td> |
囊中取物 | 《三國志通俗演義·諸葛亮二擒孟獲》:“孔明大笑曰:‘吾擒此人,如囊中取物耳。’” |
囊中羞澀 | 梁實秋《窮》:“別看我囊中羞澀,我有所不取?!?/td> |
囊匣如洗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1卷:“小人投人不著,囊匣如洗,無面目還鄉?!?/td> |
囊底智 | 《晉書·慕容垂載記》:“及聞慕容德之策,笑曰:‘吾計決矣。且吾投老,扣囊底智,足以克之?!?/td> |
囊括四海 | 漢·賈誼《過秦論》:“秦孝公據殽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
囊括無遺 | 明·馮惟敏《仙桂引》:“喜則喜空洞能容,為則為囊括無遺?!?/td> |
囊橐充盈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8回:“不知趁此囊橐充盈,見機而作。” |
囊橐累累 | 《上饒集中營·集中營在福建》:“換回來日用品再到后方出售,于是一轉手間就獲利巨萬而囊橐累累了?!?/td> |
囊橐蕭然 | 《重修揚州府志》第48卷:“以疾歸,囊橐蕭然,圖書數卷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