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脈緩灸的成語故事
拼音jí mài huǎn jiù
基本解釋比喻用和緩的辦法應(yīng)付急事。也比喻詩文在進行中,故意放松一筆,以造成抑揚頓挫之勢。
出處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5回:“要不急脈緩受,且把鄧翁的話撇開,先治他這個病源,只怕越說越左。”
暫未找到成語急脈緩灸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急脈緩灸)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急中生智 | 唐 白居易《和微之詩二十三首序》:“今足下果用所長,過蒙見君,然敵則氣生,急則智生。” |
十萬火急 | 老舍《趙子曰》:“趙子曰的腦府連發(fā)十萬火急的電報警告全國。” |
轍鮒之急 | 戰(zhàn)國·宋·莊周《莊子·外物篇》:“車轍中有鮒魚焉,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
危急關(guān)頭 | 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我對她也很好,一方面是感激她在危急關(guān)頭毫不猶豫地站在我一邊。” |
心急如焚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17回:“我越發(fā)覺得心急如焚,然而也是沒法的事,成日猶如坐在針氈上一般。” |
性急口快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40回:“那何小姐性急口快,便道:‘娘這話也說得是,那么著,我就在家里服侍婆婆,叫我妹子跟了他去。’” |
風(fēng)急浪高 | 《文匯報》1992.3.2:“出海口附近波濤洶涌,風(fēng)急浪高。” |
急功近利 | 漢 董仲舒《春秋繁露 卷九 對膠西王》: “仁人者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功。” |
刻不容緩 | 清 李汝珍《鏡花緣》:“胎前產(chǎn)后以及難產(chǎn)各癥,不獨刻不容緩,并且兩命攸關(guān)。” |
輕重緩急 | 先秦 管仲《管子 國蓄》:“歲有兇穰,故谷有貴賤;令有緩急,故物有輕重。” |
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 |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11章:“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一旦聽說要考試了,三位大臣立時著了慌。” |
倒懸之急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上》:“當(dāng)今之世,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如解倒懸也。” |
急流勇退 | 宋 蘇軾《贈善相程杰》詩:“火色上騰雖有數(shù),急流勇退豈無人。” |
間不容緩 | 龔振黃《青島潮》第十章:“是否贊同,迅祈賜覆。千鈞一發(fā),間不容緩也。” |
急起直追 | 蔡東藩、許厪父《民國通俗演義》第35回:“急起直追,猶虞不及。” |
脈脈相通 | 李大釗《Bolshevism的勝利》:“人間的生活,都在這大機軸中息息相關(guān),脈脈相通。” |
急流勇進 | 宋 邵伯溫《邵氏見聞錄》:“以火箸畫灰,作‘做不得’三字,徐曰:‘急流勇退人也’。” |
溫情脈脈 | 元 關(guān)漢卿《拜月亭》:“枉了我情脈脈,恨綿綿,我晝忘飲饌夜無眠。” |
來龍去脈 | 明 吾丘瑞《運壁記 牛眠指穴》:“此間前岡有好地,來龍去脈,靠嶺朝山,處處合格。” |
危急存亡 |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罷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
燃眉之急 | 《文獻通考 市糴二》:“元祐初,溫公入相,諸賢并進用,革新法之病民者,如救眉燃,青苗、助役其尤也。” |
緩歌慢舞 | 唐·白居易《長恨歌》:“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
氣急敗壞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五回:“只見數(shù)個小嘍羅氣急敗壞,走到山寨里叫道:‘苦也!苦也!’” |
操之過急 | 東漢 班固《漢書 五行地志中之下》:“匹馬觭輪無的反者,操之急矣。” |
血脈相通 | 唐·盧氏《逸史·治針道士》:“人血脈相通如江河,針灸在思其要津。” |
平流緩進 | 唐·白居易《泛小輪》詩:“船緩進,水平流,一莖竹篙剔船尾,兩幅青幕幅船頭。” |
輕敲緩擊 | 清·陶貞懷《天雨花》第21回:“且待四個宮人到,輕敲緩擊試他們。” |
當(dāng)務(wù)之急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上》:“知者無不知也,當(dāng)務(wù)之為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