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繆繩違的成語故事
拼音jiū miù shéng wéi
基本解釋糾:督察,糾正;繆:同“謬”,錯誤;繩:糾正;違:過失。糾正錯誤與過失。
出處《舊五代史·崔沂傳》:“入梁,為御史司憲,糾繆繩違,不避豪右?!?/p>
暫未找到成語糾繆繩違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糾繆繩違)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度己以繩 | 《荀子·非相》:“故君子之度己以繩,接人則用抴。” |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一卷:“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說到貨物,我就沒有膽氣了。” |
繩之以法 | 漢 馮衍《上疏自陳》:“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繩之以法則為罪,施之以德則為功?!?/td> |
繩鋸木斷 | 宋 羅大經《鶴林玉露》第十卷:“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td> |
事與愿違 | 三國 魏 稽康《幽憤》詩:“嗟我憤嘆,曾莫能儔。事與愿違,遘茲淹留?!?/td> |
靜言庸違 | 《尚書·堯典》:“靜言庸違,象恭滔天?!?/td> |
德音莫違 | 《詩經·邶風·谷風》:“德音莫為,及爾同死?!?/td> |
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繩 | 老舍《小坡的生日》:“南星摸著頭上的大包,頗有點‘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繩’的神氣?!?/td> |
違法亂紀 | 任斌武《無聲的浩歌》:“毫無疑問,這是一起地地道道的欺上瞞下,弄虛作假的違法亂紀事件?!?/td> |
違強陵弱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定公四年》:“唯仁者能之,違強陵弱,非勇也。乘人之約,非仁也。” |
糾合之眾 |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足下起糾合之眾,收散亂之兵,不滿萬人?!?/td> |
未雨綢繆 | 《詩經 豳風 鴟鸮》:“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 |
繩厥祖武 | 《詩經 大雅 下武》:“昭茲來許,繩其祖武?!?/td> |
綢繆帷幄 | 《陳書 世祖紀》:“或宣哲協規,綢繆帷幄;或披荊汗馬。” |
事與原違 | |
法脈準繩 | 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授曲》:“嘗怪天地之間,有一種文字,即有一種文字之法脈準繩載之于書者?!?/td> |
一夜被蛇咬,十日怕麻繩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73回:“真真‘一夜被蛇咬,十日怕麻繩’光景?!?/td> |
雄糾糾,氣昂昂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一百六回:“那賊將季三思、倪懾,領著十余員偏將,雄糾糾,氣昂昂的殺奔到城下來?!?/td> |
糾纏不清 | 清 魏子安《花月痕》第25回:“秋痕嘆道:‘你如今一請就來,往后又是糾纏不清。” |
忠不違君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臧洪傳》:“義不背親,忠不違君?!?/td> |
不違農時 | 戰國 鄒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td> |
木直中繩 | 戰國·趙·荀況《勸學》:“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 |
綢繆束薪 | 《詩經 唐風 綢繆》:“綢繆束薪,三星在天。 |
甕牖繩樞 | 漢 賈誼《過秦論》上:“然而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甿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
繩趨尺步 | 《宋史 道學傳三 朱熹》:“方是時,士之繩趨尺步,稍以儒名者,無所容其身?!?/td> |
靖言庸違 | 東漢 班固《漢書 王尊傳》:“傷害陰陽,為國家憂,無承用詔書之意,靖言庸違,象龔滔天。” |
赤繩系足 | 唐 李復言《續玄怪錄》:“固問囊中何物,曰:‘赤繩子耳!以系夫妻之足,及其生則潛用相系,雖仇敵之家,貴賤懸隔,天涯從宦,吳楚異鄉,此繩一系,終不可逭?!?/td> |
規矩繩墨 | 《管子 七臣七主》:“法律政令者,吏民規矩繩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