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食廢箸的成語故事
拼音lín shí fèi zhù
基本解釋臨:到,將要;箸:筷子。臨到吃時卻丟掉筷子。形容心神不寧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106回:“此用之所以臥不安席,臨食而廢箸者也。”
暫未找到成語臨食廢箸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臨食廢箸)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食指大動 | 《左傳·宣公四年》:“楚人獻黿于鄭靈公,公子宋與子家將見,子公之食指動。” |
半途而廢 |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 |
草衣木食 | 元 關漢卿《望江亭》第一折:“這出家無過草衣木食,熬枯受淡。” |
飽食終日,無所事事 | 呂振羽《簡明中國通史》第九章:“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地主階級,品質卻是最惡劣的。” |
食不充口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35卷:“真是衣不遮身,食不充口,吃了早起的,無那晚夕的。” |
惡衣惡食 | 先秦 孔子《論語 里仁》:“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
臨危受命 | 三國 蜀 諸葛亮《前出師表》:“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
廢書而嘆 |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太史公曰: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 |
下臨無地 | 唐·王勃《滕王閣序》:“飛閣流丹,下臨無地。” |
因噎廢食 | 漢 劉向《說苑》:“一噎之故,絕谷不食。” |
自食其果 | 茅盾《〈呼蘭河傳〉序》:“除了因為愚昧保守而自食其果,這些人物的的生活原也悠然自得其樂。 |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
飽食暖衣 | 先秦 孟軻《孟子 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 |
饑不擇食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丹霞天然禪師》:“又一日訪龐居士,至門首相見。師乃問:‘居士在否?’士曰:‘饑不擇食’。” |
足衣足食 | 《敦煌變文集 丑女緣起》:“我佛當日為救門徒六道輪回,猶如舟船,般運眾生,達于彼岸。此時總得見佛,今世足衣足食。” |
臨危授命 | 先秦 孔子《論語 憲問》:“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
美食甘寢 | 唐·陳翰《異聞集·廬江馮媼》:“媼不之異,又久困寒餓,得美食甘寢,不復言。” |
舉一廢百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上》:“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百廢百也。” |
足食足兵 | 《論語·顏淵》:“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
廢話連篇 | 毛澤東《<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的按語》:“有時廢話連篇,有時又盡量簡古,好象他們是立志要讓讀者受苦似的。” |
餓虎撲食 | 明 吳承恩《西游記》:“雙手使降妖杖丟一個丹鳳朝陽餓虎撲食。” |
民以食為天 | 東漢 班固《漢書 酈食其傳》:“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 |
食甘寢安 | 《北史·恩幸傳·趙默》:“及訴將獲罪,默因構成以誅之,然后食甘寢安,志于職事。” |
節衣縮食 | 宋 陸游《秋獲歌》:“我愿鄰曲謹蓋藏,縮衣節食勤耕桑。” |
月盈則食 | 《周易 豐》:“日中則昃,月盈則食。” |
居高臨下 | 北齊 魏收《魏書 財安王》:“繳山立柵,分為數處,居高臨下,隔水為營。” |
耳食之論 | 西漢·司馬遷《史記·六國年表序》:“學者牽于所聞,見秦在帝位日淺,不察其終始,因舉而笑之,不敢道,此與以耳食無異。” |
食為民天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涉務》:“夫食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