枉墨矯繩的成語故事
拼音wǎng mò jiǎo shéng
基本解釋比喻違背準繩、準則。
出處南朝·梁·江淹《尚書符》:“箕賦深斂,毒被南郢;枉墨矯繩,害著西荊。”
暫未找到成語枉墨矯繩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枉墨矯繩)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墨守成規 | 清 黃宗羲《錢退山詩文序》:“如鐘嶸之《詩品》,辨體明宗,固朱嘗墨守以為準的也。” |
度己以繩 | 《荀子·非相》:“故君子之度己以繩,接人則用抴。” |
枉尺直尋 | 先秦 孟軻《孟子 滕文公下》:“枉尺而直尋,宜若可為也。”朱熹集注:“枉,屈也;直,伸也。八尺為尋,所屈者小,所伸者大也。” |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一卷:“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說到貨物,我就沒有膽氣了。” |
繩之以法 | 漢 馮衍《上疏自陳》:“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繩之以法則為罪,施之以德則為功。” |
浪費筆墨 | 老舍《多鼠齋雜談》:“他便也只會忌妒,而一天到晚浪費筆墨,攻擊別人,且自鳴得意。” |
繩鋸木斷 | 宋 羅大經《鶴林玉露》第十卷:“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
舉直錯枉 | 《隸釋·漢巴郡太守樊敏碑》:“舉直錯枉,譚思舊制。” |
粉墨登場 | 清 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 清勤堂隨筆》:“粉墨登場,所費不貲。致滋喧雜之煩,殊乏恬適之趣。” |
墨汁未干 | 毛澤東《評國民黨十一中全會和三屆二次國民參政會》:“可是墨汁未干,將軍們即奉命作成消滅邊區的軍事計劃。” |
枉曲直湊 | |
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繩 | 老舍《小坡的生日》:“南星摸著頭上的大包,頗有點‘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繩’的神氣。” |
粗通文墨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六卷:“有一少年,姓王名臣,長安人氏,略知書史,粗通文墨。” |
撓曲枉直 | 漢 桓寬《鹽鐵論 大論》:“而欲廢法以治,是猶不用隱斧斤欲撓曲枉直也。” |
枉費心機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40回:“枉費心機空費力,雪消春水一場空。” |
形枉影曲 | 《列子·說符》:“形枉則影曲,形直則影正。” |
墨跡未干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24卷:“說猶未了,思溫抬頭一看,壁上留題墨跡未干。” |
舉直措枉 | 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舉直錯諸枉,則民服。” |
徇情枉法 | 元 王謦《中書右丞相史公神道碑》:“使官吏一心奉公,而不敢為徇情枉法之私。” |
歐風墨雨 | 各生《利用中國之政教論》:“歐風墨雨,凓搖吾室家者,旦夕且至矣,而何暇于從容立憲為?” |
舞文弄墨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3回:“豈亦效書生,區區于筆硯之間,數黑論黃,舞文弄墨而已乎?” |
繩厥祖武 | 《詩經 大雅 下武》:“昭茲來許,繩其祖武。” |
舉枉措直 | 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
斷墨殘楮 | 明 王世貞《俞紫芝<急就章>》:“子中獨能尋考遺則于斷墨殘楮,遂與仲溫并驅。” |
小枉大直 | 戰國·楚·尸佼《尸子》下卷:“孔子曰:‘絀寸而信尺,小枉而大直,吾弗為也。” |
枉矢哨壺 | 《禮記·投壺》:“主人請曰:‘某有枉矢哨壺,請以樂賓。’” |
法脈準繩 | 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授曲》:“嘗怪天地之間,有一種文字,即有一種文字之法脈準繩載之于書者。” |
舉直厝枉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楊彪傳》:“所以瞻仰明公者,以公聰明仁智,輔相漢朝,舉直厝枉,致之雍熙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