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歡獻(xiàn)媚的成語故事
拼音chéng huān xiàn mèi
基本解釋承歡:迎合他人博取歡心。以自己的媚態(tài)博得別人歡心。
出處曾樸《孽海花》第三回:“四圍小花,好像承歡獻(xiàn)媚,服從那大花的樣子。”
暫未找到成語承歡獻(xiàn)媚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承歡獻(xiàn)媚)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歡聲雷動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97回:“宋先鋒大喜,傳諭各門將佐,統(tǒng)領(lǐng)軍馬,次第入城。兵不血刃,百姓秋毫無犯,歡聲雷動。” |
皆大歡喜 | 《金剛經(jīng) 應(yīng)化非真分》:“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
阿諛奉承 | 明 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八回:“他卻小器易盈,況且是個小人,在人前不過一味阿諛奉承。” |
敢不承命 | 《儀禮·士昏禮》:“吾君子順先典,貺某重禮,某不敢辭,敢不承命。” |
春光明媚 | 元 宋方壺《斗鵪鶉 踏青》套曲:“時遇著春光明媚,人賀豐年,民樂雍熙。” |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 | 《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tuán)圓》:“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夫妻同羅帳,幾家飄散在他州?” |
歡聚一堂 | 鄧小平《在中國文學(xué)藝術(shù)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詞》:“今天,我國各民族的文學(xué)家、戲劇家、美術(shù)家、音樂家……文藝工作者的代表歡聚一堂。” |
強(qiáng)顏歡笑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邵女》:“‘汝狡兔三窟,何歸為?’柴俯不對。女肘之,柴始強(qiáng)顏為笑。” |
子承父業(yè)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利山和尚》:“僧問:不歷僧只獲法身,請師直指。師云:子承父業(yè)。” |
歡天喜地 |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折:“則見他歡天喜地,謹(jǐn)依來命。” |
悲歡離合 | 宋 蘇軾《水調(diào)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dá)旦大醉作此篇兼杯子由》詞:“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陽缺,此事古難全。” |
誠歡誠喜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劉盆子傳》:“誠歡誠喜,無所恨也。” |
歡蹦亂跳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2回:“勻出你們歡迸亂跳這倆去買瓦;留下房上滾下來的,合爐坑里掏出來的那倆,先把這院子破瓦揀開。” |
合家歡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18卷:“當(dāng)日連楊衙小夫人張氏都請過來,做個合家歡筵席,這一場歡喜非小。” |
阿諛諂媚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九卷:“只是這幫阿諛諂媚的,要博相國歡喜,自然重價購買。” |
相得甚歡 | 《史記 魏其武安侯列傳》:“兩人相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相得甚歡。” |
媚外求榮 | 清·吳趼人《痛史》第19回:“這是媚外求榮的結(jié)局,表過不提。” |
起承轉(zhuǎn)合 | 元 范德璣《詩格》:“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轉(zhuǎn)要變化,合要淵水。” |
離合悲歡 | 明 陸采《明珠記 提綱》:“佳人才子古難并,苦離分,巧完成,離合悲歡只在眼前生。” |
私諧歡好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8卷:“古來才子佳人,往往私諧歡好,后來夫榮妻貴,反成美談。” |
不歡而散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眾客咸不歡而散。” |
歡聲如雷 | 宋·陸游《太液黃鵠歌》:“須臾傳召宴公卿,歡聲如雷動天地。” |
歡欣鼓舞 | 宋 蘇軾《上知府王龍圖書》:“自公始至,釋其重荷……是故莫不歡欣鼓舞之至。” |
出謀獻(xiàn)策 | 浩然《艷陽天》第十章:“彎彎繞提出這個問題,明明是給馬之悅出謀獻(xiàn)策,眼前這個笨蛋,偏偏領(lǐng)會不了。” |
借花獻(xiàn)佛 | 元 蕭德祥《殺狗勸夫》:“既然哥哥有酒,我們借花獻(xiàn)佛,與哥哥上壽咱。” |
崇洋媚外 | 茅盾《向魯迅學(xué)習(xí)》:“那時清王朝以及當(dāng)權(quán)的洋務(wù)派崇洋媚外,出賣國家主權(quán)。” |
阿世媚俗 | 魯迅《墳 文化偏至論》:“如其《民政》一書,謂有人寶守真理,不阿世媚俗,而不見容于人群。” |
斂怨求媚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代宗大歷元年》:“節(jié)度使非能男耕女織,必取之于人,斂怨求媚,不可長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