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聞飫聽的成語故事
拼音yàn wén yù tīng
基本解釋謂充分聽取。
出處宋·曾鞏《送江任序》:“既已得其所處之樂,而厭聞飫聽其人民之事,而江君又有聰明敏急之材。”
暫未找到成語厭聞飫聽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厭聞飫聽)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無所聞 | |
一聞千悟 | 《景德傳燈錄·汾州大達無業國師》:“得大總持,一聞千悟。” |
三葷五厭 | |
不厭其煩 | 宋 袁燮《挈齋集》:“贄之先君,不憚其煩,而帝每不能聽。” |
不厭其繁 | 明 呂坤《呻吟語》:[天]極精細,色色象象,條分縷析而不厭其繁。” |
不厭其詳 | 宋 朱熹《答劉公度》:“講學不厭其詳,凡天下事物之理,方冊圣賢之言,皆須子細反復究竟。” |
不厭求詳 | 茅盾《蝕·追求》:“徐子材不厭求詳地詢問史循自殺的感覺,幾次把龍飛的已經到了嘴唇邊的話打了回去。” |
不堪視聽 | 嚴復《論中國之阻力與離心力》:“其菲薄揶揄,不堪視聽。” |
不求聞達 | 三國 蜀 諸葛亮《前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候。” |
不相問聞 | |
不相聞問 | 東漢 班固《漢書 嚴助傳》:“于是拜為會稽太守。數年,不聞問。 |
不問不聞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回:“所以這李紈雖青春喪偶,且居處于膏粱錦繡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問不聞,惟知侍親養子。” |
不聞不問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首回:“(唐明皇)除了選色征歌之外,一概付之不聞不問。” |
且聽下回分解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畢竟史進與三個頭領怎地脫身,且聽下回分解。” |
舉世聞名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卷七 雜藝》:“王逸少風流才士,蕭散名人。舉世但知其書,翻以能自蔽也。” |
久聞大名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51回:“朱仝道:‘久聞大名。’連忙下拜。” |
樂新厭舊 | 唐·陸贄《論朝官闕員及刺史等改轉倫序狀》:“時俗常情,樂新厭舊,有始卒者,其唯圣人。” |
樂而不厭 | 宋·歐陽修《六一筆記·夏日學書說》:“使其遂至于工,可以樂而不厭。” |
了然無聞 | |
亙古奇聞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從來稀有,亙古奇聞。” |
亙古新聞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一卷:“從來稀有,亙古新聞。” |
亙古未聞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19卷:“真個是亙古未聞,于今罕有!” |
亹亹不厭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班固傳論》:“若固之序事,不激詭,不抑撫,贍而不穢,詳而有體,使讀之者,亹亹不厭。” |
仁心仁聞 | 《孟子·離婁上》:“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
以正視聽 | 徐貴祥《歷史的天空》第九章:“同日軍進行幾場影響較大的戰斗,為輿論宣傳提供依據,以正視聽。” |
優柔厭飫 | 明·宋濂《故東吳先生吳公墓碣銘》:“遐爾學徒,爭奔走其門,先生隨其資器,孳孳訓迪,必使優柔厭飫而后已。” |
優柔饜飫 | 語出晉·杜預《〈春秋左傳集解〉序》:“優而柔之,使自求之;饜而飫之,使自趨之。” |
傳聞不如親見 | 《后漢書 馬援傳》:“臣愚以為傳聞不如親見,視景(影)不如察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