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恐誠惶的成語故事
拼音chéng kǒng chéng huáng
基本解釋誠:確實;惶:害怕。惶恐不安。指非常小心謹慎以至于惶恐不安。
出處明·湯顯祖《南柯記·朝議》:“念臣棼誠恐誠惶,壍江城遭寇與攔當。”
暫未找到成語誠恐誠惶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誠恐誠惶)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致遠恐泥 | 春秋·魯·孔丘《論語·子張》:“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
爭先恐后 | 明 屠勛《屠康僖公集 重建陡門橋記》:“匪公帑而樂施者爭先恐后。” |
恐后爭先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68回:“他卻橫沖直撞,恐后爭先。” |
盡誠竭節 | 《魏書》:“尚自少侍從,盡誠竭節,雖云異姓,其猶骨肉,是以入為腹心,出當爪牙。” |
驚惶失措 | 唐 李百藥《北齊書 元暉業傳》:“孝友臨刑,驚惶失措,暉業神色自若。” |
惶恐不安 | 東漢 班固《漢書 王莽傳下》:“人民正營。”唐 顏師古注:“正營,惶恐不安之意也。” |
竭誠相待 | 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 |
誠惶誠恐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杜詩傳》:“詩自以無勞,不安久居大郡,求……奉職無效,久竊祿位,令功臣懷慍,誠惶誠恐。” |
唯恐天下不亂 | 鄧小平《貫徹調整方針,保證安定團結》:“這種混亂狀況確實給一些唯恐天下不亂的人的活動,提供了一方面的有利條件。” |
白色恐怖 | 魯迅《且介亭雜文·關于新文字》:“然而他們卻深知道新文字對于勞苦大眾有利,所以在彌漫著白色恐怖的地方,這新文字是一定要受摧殘的。” |
少年老誠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9回:“現在的玉郎早已不是你我在能仁寺初見的那個少年老誠的玉郎了。” |
誠心誠意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回:“姥姥你放心。大遠的誠心誠意來了,豈有個不教你見個真佛去的呢。” |
誠歡誠喜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劉盆子傳》:“誠歡誠喜,無所恨也。” |
心虔志誠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九十九回:“委實心虔志誠,料不能逃菩薩洞察。” |
惶惶不可終日 | 郭沫若《我怎樣寫<青銅時代>和<十批判書>》:“敵人還有西進的模樣,一般人都有惶惶不可終日的情形。” |
開誠布公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諸葛亮評論》:“諸葛亮之為相國也……開誠心,布公道。” |
精誠所加,金石為開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廣陵思王荊傳》:“精誠所加,金石為開。” |
人心惶惶 | 宋 樓鑰《攻愧集 雷雪應詔條具封事》:“乃者水旱連年,人心惶惶。” |
開心見誠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馬援傳》:“且開心見誠,無所隱伏,闊達多大節,略與高帝同。” |
赤誠相待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3章:“這所剩的數千饑餓疲憊之師因感學生一片忠君愛國之心和平日赤誠相待,暫時不忍離去,勉強可以一戰。” |
心悅誠服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
有恃無恐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二十六年》:“齊候曰:‘室如懸罄,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對曰:‘恃先王之命。’” |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 戰國·宋·莊周《莊子·漁父》:“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
志志誠誠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36卷:“于是兩個志志誠誠,吃了十來日齋,同到寺里,獻此寶鏡。” |
閑邪存誠 | 《周易·乾》:“閑存其誠。”孔穎達疏:“閑邪存其誠者,言防閑邪惡,當自存其誠實也。” |
驚恐萬狀 | 宋 陳亮《謝楊解元啟》:“憂患百罹而未艾,驚惶萬狀而莫支。” |
久慣老誠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2回:“個個人古怪精靈,個個人久慣老誠。” |
恐后無憑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八回:“委是自行情愿,即非相逼。恐后無憑,立此文約為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