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衰榮辱的成語故事
拼音shèng shuāi róng rǔ
基本解釋指人事變化發展的各種情況。
出處明·方孝孺《文會疏》:“雖盛衰榮辱,所遇難齊,而道德文章,俱垂不朽。”
暫未找到成語盛衰榮辱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盛衰榮辱)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不辱使命 | 郭沫若《洪波曲》第三章:“壽昌大笑起來,掉頭對著立群說:‘不辱使命!’” |
敗德辱行 | |
繁榮富強 | 峻青《壯志錄》:“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富強。” |
夫榮妻貴 | 《儀禮 喪服》:“夫尊于朝,妻貴于室矣。” |
夫貴妻榮 | 唐·唐正辭《太子賓客趙夫人夏侯氏墓志》:“魚軒象服,夫貴妻榮。” |
降志辱身 | 先秦 孔子《論語 微子》:“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 |
恩榮并濟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五回:“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恩榮并濟,上下有節,為治之道,于斯著矣。” |
忍辱負重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陸遜傳》:“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稱,能忍辱負重故也。” |
欣欣向榮 | 晉 陶潛《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
媚外求榮 | 清·吳趼人《痛史》第19回:“這是媚外求榮的結局,表過不提。” |
恭逢其盛 | 明·許三階《節俠記·二十五·誣激》:“這是卿等調燮之功,使朕恭逢其盛。” |
榮辱與共 | 余秋雨《霜冷長河·關于友情》:“很多被告和原告都是朋友,而且一度還稱得上是生死莫逆、榮辱與共的朋友。” |
春秋鼎盛 | 漢 賈誼《新書 宗首》:“天子春秋鼎盛,行儀未過,德澤有加焉,猶尚若比,況莫大諸侯權勢十此者乎?” |
寵辱不驚 | 《新唐書 盧承慶傳》:“承慶嘉之曰:‘寵辱不驚,考中上。’其能著人善類此。” |
士可殺不可辱 | 語出《禮記 儒行》:“儒有可親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殺而不可辱也。” |
辱國喪師 | 《明史 彭澤傳》:“瓊遂劾澤妄增金幣,遺書議和,失信啟釁,辱國喪師。” |
榮華富貴 | 宋 沈作喆《寓簡》:“一涉世俗,雖榮華富貴中,無一切如意事。” |
榮宗耀祖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做官怕不是榮宗耀祖的事,我看見這些做官的都不見有甚好收場。” |
城下之辱 | 梁啟超《知恥學會敘》:“越惟無恥,故安于城下之辱。” |
心力衰竭 | 霍達《穆斯林的葬禮》第八章:“‘啊?心力衰竭?’天星把妹妹抱上病床,他的胳膊在抖,嘴唇也在抖,妹妹的病把他嚇傻了,“她還不滿十八歲,怎么會……衰竭?” |
衰當益壯 | 唐李白《為趙宣城與楊右相書》:“衰當益壯,結草知歸。瞻望恩光,無忘景刻。” |
定亂扶衰 | 清 劉熙載《藝概 詩概》:“劉越石詩定亂扶衰之志,郭景純詩余殘去穢之情。” |
盛暑祁寒 | 《舊五代史·晉書·崔悅傳》:“指命仆役,亦用禮節,盛暑祁寒,不便冒犯。” |
未老先衰 | 唐 白居易《嘆發落》詩:“多病多愁心自知,行年未老發先衰。” |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 春秋·楚·李耳《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
安富尊榮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上》:“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其子弟從之,則孝悌忠信。” |
繁榮昌盛 | 毛澤東《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為什么不能在勝利以后建設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家呢?” |
衰季之風 | 宋·蘇軾《議學校貢舉札子》:“庶幾得忠實之士,不至蹈衰季之風,則天下幸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