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zhí)文害意的成語故事
拼音zhí wén hài yì
基本解釋謂拘泥于字面而損害內(nèi)容。
出處宋·蘇軾《應(yīng)詔論四事狀》:“推考其故,蓋提舉鹽事司執(zhí)文害意,謂非貧乏不在此數(shù)?!?/p>
暫未找到成語執(zhí)文害意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執(zhí)文害意)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代文宗 | 明·郭勛《英烈傳》第19回:“他兩人真是一代文宗?!?/td> |
一心一意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杜恕傳》:“免為庶人,徙章武郡,是歲嘉平元年?!迸崴芍⒁抖攀闲聲罚骸肮释埔恍模我灰?,直而行之耳。” |
一意孤行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酷吏列傳》:“禹為人廉倨。為吏以來,舍無食客。公卿相造請禹,禹終不報謝,務(wù)在絕知友賓客之請,孤立行一意而已。” |
一文不值 | 明 畢魏《三報恩 罵佞》:“最可悲年少科名,弄得一文不值。” |
一文不名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佞幸列傳》:“竟不得名一錢,寄死人家?!?/td> |
一文如命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二回:“此人有個毛病,嗇細(xì)非常,一文如命?!?/td> |
一文莫名 | 巴金《談<憩園>》:“不過我雖然一文莫名靠稿費(fèi)生活,卻不能不說自己不是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所以我會由五叔的死想出了一個楊老三的故事?!?/td> |
一文錢逼死英雄漢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23回:“相公年幼,休要妄費(fèi)了。有時,看這東西不難;沒有時,便一文錢逼死英雄漢。” |
一文錢難倒英雄漢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9回:“天下事只怕沒得銀錢,便是俗語說得好:‘一文錢難倒英雄漢’。” |
一紙空文 | 清 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近來又有了什么外銷名目,說是籌了款項,只能辦理本省之事;將來不過一紙空文咨部塞責(zé)。” |
萬事如意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15回:“不過都是在那里邀福,以為我做了好事,便可以望上天默佑,萬事如意的?!?/td> |
三心兩意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卷:“九阿姐,你休得三心兩意?!?/td> |
三心二意 | 元 關(guān)漢卿《救風(fēng)塵》第一折:“爭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 |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 《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吳國賢臣伍子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經(jīng)武律,以立其身?!?/td> |
下筆成文 | 清·荑荻散人《玉嬌梨》第一回:“舍甥女不但詩才高美,且無書不讀,下筆成文,千言立就。” |
不以為意 | 北魏 楊衒之《洛陽伽藍(lán)記 秦太上君寺》:“臨淄官徒有在京邑,聞懷磚慕勢,咸共恥之,唯崔孝忠一人不以為意?!?/td> |
不以詞害意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48回:“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td> |
不以辭害志 | 戰(zhàn)國 鄒 孟軻《孟子 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td> |
不名一文 |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六章:“老兄明白,弟半生書劍飄零,寄食江湖,囊中不名一文。” |
不好意思 | |
不如意事常八九 | 《白雪遺音·南詞·十二時》:“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語人言無二三。” |
不懷好意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七回:“武松聽了這話,自家肚里尋思道:‘這婦人不懷好意了。你看我且先耍他。’” |
不文不武 | 唐 韓愈《瀧吏》詩:“不知官在朝,有益國家不?得無虱其間,不文亦不武。” |
不直一文 | 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卷十四:“士大夫若愛一文,不直一文。” |
不知利害 | 戰(zhàn)國 宋 莊周《莊子 齊物論》:“子不知利害,則至人固不知利害乎?” |
不立文字 | 宋 釋普濟(jì)《五燈會元 七佛 釋迦牟尼佛》:“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shí)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td> |
不足為意 | 明 張居正《答鄭范溪》:“公但自信此心,秉公任直,紛紛之言,不足為意?!?/td> |
不足介意 | 明 陶宗儀《輟耕錄 落水蘭亭》:“大風(fēng)覆舟,行李皆淹溺無余,彝齋立淺水中,手持此帖,示人曰:‘《蘭亭》在此,馀不足介吾意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