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窮末的成語故事
拼音yuán běn qióng mò
基本解釋原:推究根源;窮:尋求到盡頭。追溯事物的由來。
出處春秋·齊·管仲《管子·小匡》:“式美以相應,以綴以書,原本窮末。”
暫未找到成語原本窮末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原本窮末)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廂情原 | |
一本萬利 | 清 姬文《市聲》:“這回破釜沉舟,遠行一趟,卻指望收它個一本萬利哩。” |
一本正經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6章:“我原是故意鬧別扭,也知道自己要挨打,可是一板正經地對先生說:‘我這個破題做的很恰切,沒有做錯。’” |
一相情原 | |
一窮二白 | 毛澤東《論十大關系》:“我曾經說過,我們一為\'窮\',二為\'白\'。\'窮\'就是沒有多少工業,農業也不發達。\'白\'就是一張白紙,文化水平、科學水平都不高。 |
三句不離本行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四回:“每到一處,開口三句話不離本行,立刻從懷里掏出捐冊來送給人看。”清 頤瑣《黃繡球》第十回:“我是業醫的,你們不要笑我三句不離本行。” |
三句話不離本行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四回:“每到一處,開口三句話不離本行,立刻從懷里掏出捐冊送給人看。” |
不依本分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39回:“黃文炳道:‘那廝也是個不依本分的人。’” |
不安本分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寶玉終是不安本分之人,竟一味的隨心所欲。” |
不惜工本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一回:“姓方的瞧著眼熱,有幾家該錢的,也就不惜工本,公開一個學堂。” |
不惜本錢 | 鄧小平《關于今后進入新區的幾點意見》:“但在建立時應不惜本錢抽調干部及若干部隊以作骨干。” |
不惜血本 | 王朔《誰比誰傻多少》:“為了不讓顧客恐懼,我們是不惜血本。” |
兩相情原 | |
中原板蕩 | 宋·岳飛《五岳祠盟題記》:“自中原板蕩,夷狄交侵。” |
中原逐鹿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
九九歸原 | 清·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第34回:“雖然沈小紅性命也無啥要緊,九九歸原,終究是為仔耐,也算一樁罪過事體。” |
九原之下 | 蘇雪林《玉溪詩謎·引論》:“我們既不能起義山于九原之下而問之,只好付之缺疑了。” |
九原可作 | 《國語·晉語八》:“趙文子與叔向游于九原,曰:‘死者若可作也,吾誰與歸?’” |
乞窮儉相 | |
予末小子 | 《尚書·顧命》:“眇眇予末小子,其能而亂四方,以敬忌天威。” |
事與原違 | |
人窮嘴碎 | |
人窮志不窮 | 張恨水《夜深沉》第40回:“蔣先生,你別瞧我失了業,人窮志不窮。” |
人窮志短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十一回:“所謂人窮志短,我那里敢和他較量,只索避了。” |
人窮智短 | 《雞肋編》下卷引陳無己詩:“人窮令智短,百巧千窮只短檠。” |
人窮氣短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六卷第34章:“俗話說:人窮氣短。” |
令原之戚 | 《詩經 小雅 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每有良朋,況也永嘆。” |
傳道窮經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26回:“這些中進士、做翰林的,和他說道傳道窮經,他便說迂而不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