鑠懿淵積的成語故事
拼音shuò yì yuān jī
基本解釋謂德行美好,學問淵博精深。
出處明·張居正《素庵戴公墓志銘》:“然其鑠懿淵積,庇于后來者遠矣。”
暫未找到成語鑠懿淵積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鑠懿淵積)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積不相能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吳漢傳》:“君與劉公積不相能,而信其虛淡,不為之備,終受制矣。” |
愛則加諸膝,惡則墜諸淵 | 西漢 戴圣《禮記 檀弓下》:“今之君子,進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墜諸淵。” |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 西漢·司馬遷《史記·張儀列傳》:“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
進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墜諸淵 | 西漢·戴圣《禮記·檀弓下》:“今之君子,進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墜諸淵。” |
積重難返 | 清 趙翼《廿二史札記》第20卷:“掌禁兵,筦樞要,遂致積重難返,以至此極也哉。” |
日積月累 | 《宋史 喬行簡傳》:“借納忠效勤之意,而售其陰險巧佞之奸,日積月累,氣勢蓋張;人主之威權,將為所竊弄而不自知矣。” |
堆積如山 | 宋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外諸司》:“每遇冬月諸鄉納粟稈草,牛車填塞道路,車尾相銜,數千萬量不絕,場內堆積如山。” |
積善成德 | 《荀子·勸學》:“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不啻天淵 | 清 李漁《閑情偶寄 賓白第四》:“吳有吳音,越有越語,相去不啻天淵。” |
積非成是 | 清 戴震《孟子字義疏證 原善序》:“治經之士,莫能綜貫,習所見聞,積非成是,余言恐未足以振茲墜緒也。” |
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諺曰:‘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技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 |
積善余慶 | 《周易 坤》:“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
淵源有自 | 宋·陸游《讀宛陵先生詩》詩:“鍛煉無遺力,淵源有自來。” |
積德累仁 | 《后漢書·李固傳》:“李氏滅矣·自太公已來,積德累仁,何以遇此?” |
若涉淵冰 | 宋 陳亮《論勵臣之道》:“朕承太上皇亮付托之重,念國家之深恥,志在復讎,八年于茲,若涉淵冰,未知攸濟。” |
寸指測淵 | 《孔叢子·答問》:“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測淵,蒙大道而不悟,信誣說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
處心積慮 | 《穀梁傳 隱公元年》:“何甚乎鄭伯?甚鄭伯之處心積慮成于殺也。” |
家學淵源 | 宋 劉克莊《后村全集 送林寬夫父子》:“家學有淵源,傳之于艾軒。” |
積德累功 | 三國·魏·高貴鄉公《改元大赦詔》:“宣力之佐,比積德累功,忠勤帝室。” |
為淵驅魚 |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上》:“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鹯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 |
日薄虞淵 | 《淮南子·天文訓》:“捍日呴至于虞淵,是謂黃昏。”莊逵吉校:“《太平御覽》作‘薄于虞淵’。” |
積厚成器 | 《舊唐書 韓弘傳》:“降神挺材,積厚成器,中蘊深閎之量,外標嚴重之姿。” |
積土成山 | 荀況《荀子 勸學》:“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
一淵不兩蛟 | 《文子 上德》:“一淵不兩蛟,一雌不二雄,一即定,兩即爭。”《淮南子 說山訓》:“一淵不兩蛟,水定則清正。” |
加膝墜淵 | 西漢 戴圣《禮記 檀弓下》:“今之君子,進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墜諸淵。” |
積少成多 | 東漢 班固《漢書 董仲舒傳》:“眾少成多,積小致鉅。” |
積重難反 | 明 張居正《陳六事疏》:“近來風俗人情,積習生弊,有頹靡不振之漸,有積重難反之幾。若不稍加改易,恐無以新天下之耳目,一天下之心志。” |
淵源有自來 | 宋 陸游《讀宛陵先生詩》詩:“鍛煉無遺力,淵源有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