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步多艱的成語故事
拼音guó bù duō jiān
基本解釋國步:國家的命運。國家處于危難的境地。
出處唐·鄭谷《讀前集》:“風(fēng)騷如線不勝悲,國步多艱即此時。”
暫未找到成語國步多艱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國步多艱)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國三公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五年》:“一國三公,吾誰適從?” |
一步一個腳印 | 老舍《正紅旗下》:“只有正正堂堂,一步一個腳印的婦人才能負(fù)此重任。” |
一步一計 | |
一步一趨 | 語本《莊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清·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下:“斜睨之,美而艷,一步一趨,相離僅尺咫耳。” |
一步一鬼 | 漢·王充《論衡·訂鬼》:“人病則憂懼,憂懼見鬼出……晝?nèi)談t鬼見,暮臥則夢聞?!?/td> |
一步三搖 | 清·無名氏《劉公案》第29回:“囑咐家丁看門戶,他這才一步三搖來到大門?!?/td> |
一步登天 | 清 李綠園《歧路燈》:“萬望口角春風(fēng),我就一步登天,點了買辦差,就過好日子。” |
七步之才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文學(xué)》:“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yīng)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七步八叉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7回:“七步八叉,具有成例;古人擊缽催詩,我要擊缽了?!?/td> |
七步奇才 | 清·程允升《幼學(xué)故事瓊林·文事》:“七步奇才,羨天才之敏捷?!?/td> |
七步成章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丕又曰:‘七步成章,吾猶以為遲。汝能應(yīng)聲而作詩一首否?’” |
七步成詩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xué)》:“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yīng)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td> |
萬國來朝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82回:“太平年萬國來朝,雍熙世八仙慶壽。” |
三徙成國 | 戰(zhàn)國·衛(wèi)·呂不韋《呂氏春秋·貴因》:“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國?!?/td> |
三步兩腳 | 周立波《民兵》:“她靸著鞋子,三步兩腳趕到側(cè)鋪的跟前?!?/td> |
三腳兩步 |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十回:“太太三腳兩步,走進(jìn)房間。表老爺周大權(quán),押著行李也就來了。還有跟來的丫頭,忙著替太太找梳頭家伙,又找盆打洗臉?biāo)?。?/td> |
上醫(yī)醫(yī)國 | 《國語·晉語八》:“文子曰:‘醫(yī)及國家乎?’對曰:‘上醫(yī)醫(yī)國,其次疾人,固醫(yī)官也。’” |
不可多得 | 東漢 孔融《薦禰衡表》:“若衡等輩,不可多得?!?/td> |
不敢越雷池一步 | 晉 庾亮《報溫嶠書》:“吾憂西陲過于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td> |
不步人腳 | 明 李贄《又與從吾》:“蘇長公片言只字與金玉同聲,雖千古未見其比,則以其胸中絕無俗氣,下筆不作尋常語,不步人腳故耳。” |
不越雷池一步 | 曹靖華《憶當(dāng)年,穿著細(xì)事且莫等閑看!》:“有一種慣例,從來送客,只到自己房門為止,不越雷池一步?!?/td> |
不避艱險 | 《三國志 蜀志 關(guān)羽傳》:“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 |
丑人多作怪 | 茅盾《叩門》:“是你這工于吠影吠聲的東西,丑人作怪似的驚醒了人,卻只給人們一個空虛!” |
專權(quán)誤國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40卷:“此指嚴(yán)嵩、嚴(yán)世蕃父子二人也。朕久聞其專權(quán)誤國……朕當(dāng)即為處分,卿不可外泄于人。” |
東趨西步 | 漢·焦贛《易林·比之損》:“二人異路,東趨西步,千里之外,不相知處。” |
兩國交兵,不斬來使 |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55回:“兩國交兵,不斬來使,我們派個人去是決計不要緊的?!?/td> |
兩國相戰(zhàn),不斬來使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69回:“自古‘兩國相戰(zhàn),不斬來使’。于禮不當(dāng)?!?/td> |
喪師辱國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十七回:“前日正被蔡京、童貫、高俅在天子面前,劾奏你的哥哥宋先鋒復(fù)軍殺將,喪師辱國,大肆誹謗,欲皇上加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