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慮愁眠的成語故事
拼音bó lǜ chóu mián
基本解釋伯慮:國名;愁:憂愁。伯慮國民憂慮睡眠。指過慮。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27回:“海外都說:‘杞人憂天,伯慮愁眠。’”
暫未找到成語伯慮愁眠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伯慮愁眠)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多謀善慮 | 清·李漁《凰求鳳·畫策》:“你是個多謀善慮之人,何不替我籌度一番,行了這個方便也好。” |
將伯之呼 | 清·嚴復《浮生六記》第三卷:“余欲再至靖江,作將伯之呼。” |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 | 《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夫妻同羅帳,幾家飄散在他州?” |
慮周藻密 | 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第十三冊)第二節:“元詩矯宋流弊,而失于多學晚唐,……然其佳者則婉轉惆悵,附物切情,工整而流逸,清新而秀麗,慮周藻密而不涉于粗疏,意深韻遠而不失之徑直”。 |
窮愁潦倒 | 清·無名氏《都門竹枝詞·教官十首》:“盤費全無怎去家,窮愁潦倒駐京華。” |
淚眼愁眉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留戀你,別無意,見據鞍上馬,閣不住淚眼愁眉。” |
顧慮重重 | 孫犁《文事瑣談》:“目前為文,總是思前想后,顧慮重重。” |
將伯之助 | 《詩經·小雅·正月》:“載輸爾載,將伯助予。” |
債多不愁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15回:“但管目前,隨他如何進行,總教借款有著,便好偷安旦夕,得過且過,債多不愁。” |
愁眉苦臉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47回:“成老爹氣的愁眉苦臉,只得自己走出去回那幾個鄉里人去了。” |
慮事多暗 | |
后顧之慮 | 宋·劉弈《上韓范二招討書》:“賊無后顧之慮,長驅而來。” |
無憂無慮 | 元 鄭廷玉《忍字記》第二折:“來,來,來,我做了個草庵中無憂無慮的僧家。” |
河伯為患 | |
遠慮深計 | 《晉書·文六王傳》:“宜遠慮深計,不可專守一志。” |
深謀遠慮 | 漢 賈誼《過秦論》:“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曩時之士也。” |
深思熟慮 | 《魏書 程駿傳》:“且攻難守易,則力懸百倍,不可不深思,不可不熟慮。” |
多愁善感 | 茅盾《幻滅》二:“是同情于這個不相識的少婦呢,還是照例的女性的多愁善感,連她自己也不明白。” |
愁眉不展 | 唐 姚鵠《隨州獻李侍御》之二:“舊隱每懷空竟夕,愁眉不展幾經春。” |
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82回:“姑娘身上不大好,還得自己開解著些。身子是根本,俗語說的:‘留得青山在,依舊有柴燒。’” |
處心積慮 | 《穀梁傳 隱公元年》:“何甚乎鄭伯?甚鄭伯之處心積慮成于殺也。” |
新愁舊恨 | 唐·韓偓《三月》詩:“新愁舊恨真無奈,須就鄰家甕底眠。” |
嘗膽眠薪 | 見“嘗膽臥薪”。 |
深思遠慮 | 《后漢書·孝和孝殤帝紀》:“先帝即位,務休力役,然猶深思遠慮,安不忘危,探觀舊典,復收鹽鐵,欲以防備不虞,寧安邊境。” |
洗心滌慮 | 宋 蘇軾《策略二》:“而天下皆洗心滌濾,以聽朝廷之所為。” |
計行慮義 | 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慎行論》:“君子計行慮義,小人計行其利。” |
遠慮深思 | 漢·崔寔《政論》:“昔圣王遠慮深思,患民情之難防,憂奢淫之害政。” |
紅愁綠慘 | 元·無名氏《村樂堂》第四折:“我則見綠慘紅愁減了精神,為何因,背地里將啼痕來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