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忠小信的成語故事
拼音xiǎo zhōng xiǎo xìn
基本解釋小表忠心,小講信用。多指借此所采取的手段。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24回:“在獻公前,小忠小信,貢媚取憐。”
暫未找到成語小忠小信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小忠小信)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家老小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回:“當日接了書信,便與弟曹德及一家老小四十余人,帶從者百余人,車百余輛,徑望兗州而來。”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七卷:“你若無事退回,我自養你一家老小,如要原錢還府,也是我出。” |
一小撮 | 毛澤東《國民黨反動派由“呼吁和平”變為呼吁戰爭》:“一小撮死硬派不要幾天就會從寶塔尖上跌下去,一個人民的中國就要出現了。” |
一驚非小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56回:“燈籠滅了,包袱也不見了,這一驚非小。” |
七大八小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十回:“有幾張樹根的坐具,卻是七大八小的不勻。”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八回:“這十二釵說是金陵的,怎么家里這些人如今七大八小的就剩了這幾個。” |
七老八小 | 馮志《敵后武工隊》第五章:“起開,我又不七老八小的,攙著架著干什么?” |
不令而信 | 春秋·齊·孫武《孫子·九地》:“不約而親,不令而信。” |
不修小節 | 《晉書 石苞傳》:“石苞……雅曠有智局,容儀偉麗,不修小節。” |
不拘小節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虞延傳》:“(延)性敦樸,不拘小節,又無鄉曲之譽。” |
不無小補 | 宋 朱熹《朱子全集 尚書一》:“諸家雖或淺近,要亦不無小補,但在詳擇之耳。” |
不言而信 | 《莊子·田子方》:“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 |
兩小無猜 | 唐 李白《長干行》詩:“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 |
為小失大 | 清 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二十九回:“你若不肯,他就告訴了大老爺,找你點錯處,革掉了你,你能為小失大嗎?” |
為臣死忠,為子死孝 | 明·吾丘瑞《運甓記·父子死節》:“為臣死忠,為子死孝,孩兒兄弟二人,情愿同爹爹出陣。” |
義膽忠肝 | 《水滸傳》第七二回:“義膽包天,忠肝蓋地,四海無人識。” |
予末小子 | 《尚書·顧命》:“眇眇予末小子,其能而亂四方,以敬忌天威。” |
事無大小 | 《文選 諸葛亮〈出師表〉》:“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八十五:“委蕭瑀以庶政,事無大小,莫不關掌。” |
云期雨信 | 宋·歐陽修《品令》詞:“懊惱人人薄幸。負云期雨信。” |
人小鬼大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61回:“人小鬼大,你竟敢弄這樣的戲法。” |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 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
以大欺小 | 清·李漁《無聲戲》第11回:“又怕阿叔一同回去,以大欺小,分不均勻,故此瞞了阿叔,背了乃祖,做了個高才捷足之人。” |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二十八年》:“愿以小人之腹,為君子之心。” |
以小見大 | 老舍《趙子曰》:“這樣的事實不能算他的重要建設,可是以小見大,這幾件小事不是沒有完全了解新思潮的意義的人們所能辦到的。” |
伏低做小 | 元 尚仲賢《三奪槊》第二折:“他立下功勞,怎肯伏低做小。” |
作小服低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寶玉又是天生成慣能作小服低,賠身下氣,情性體貼,話語綿纏。” |
信不由衷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隱公三年》:“信不由衷,質無益也。” |
信以為實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5卷:“況且窩盜為事,聲名揚開去不好聽,別人不管好歹,信以為實,就怕來纏帳。” |
信以為本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昭公九年》:“武將信以為本,循而行之。” |
信以為真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只因他平日冒稱是宰相房玄齡之后,在人前夸炫家世,同僚中不知他的來歷,信以為真,把他十分敬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