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祛邪的成語故事
拼音fú zhèng qū xié
基本解釋祛:去除。扶持正氣,去除邪氣。現用來指扶持好的事物,糾正錯誤傾向。
出處傅維康《醫藥史話·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所以在治療上就要運用扶正祛邪。”
暫未找到成語扶正祛邪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扶正祛邪)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木難扶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94回:“巨聞:‘大廈將傾,一木難扶。’目今庫藏空虛,民日生怨,軍心俱離,總有良將。” |
一本正經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6章:“我原是故意鬧別扭,也知道自己要挨打,可是一板正經地對先生說:‘我這個破題做的很恰切,沒有做錯。’” |
一板正經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6章:“我原是故意鬧別扭,也知道自己要挨打,可是一板正經地對先生說:‘我這個破題做的很恰切,沒有做錯。’” |
上梁不正 | 元·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一折:“做的個上梁不正,只待要損人利己惹人憎。” |
上梁不正下梁歪 | 晉 楊泉《物理論》:“上不正,下參差。” |
不務正業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這人不甚讀書,終日閑游浪蕩,一自父母亡后,分外不務正業。” |
不當不正 | 元 無名氏《漁樵記》第三折:“老漢也分開人叢,不當不正,站在那相公馬前。” |
不正之風 | 晉 葛洪《抱樸子 辯問》:“移不正之風,易流遁之俗。” |
與死扶傷 | 西漢·劉安《淮南子·兵略訓》:“白刃合,流矢接,步血屬腸,與死扶傷。” |
東扶西倒 | 宋 楊萬里《過南蕩》詩:“笑殺槿籬能耐事,東扶西倒野酴醿。” |
兩瞽相扶 | 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五:“兩瞽相扶,不傷墻木,不陷井穽,則其幸也。” |
嚴氣正性 | 《后漢書·孔融傳論》:“夫嚴氣正性,覆折而已。” |
中正九品 | 《晉書·劉毅傳》:“至于中正九品,上圣古賢,皆所不為,豈蔽于此事而有所不周哉,將以政化之宜無取于此也。” |
中正無私 | 春秋·齊·管仲《管子·五輔》:“為人君者中正而無私,為人臣者忠信而不黨。” |
中正無邪 | 西漢·戴圣《禮記·樂記》:“中正無邪,禮之質也。” |
義正詞嚴 |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丹鉛新錄四》:“子玄之論,義正詞嚴,圣人復起,弗能易矣。” |
義正辭嚴 | 宋 張孝祥《明守趙敷文》:“歐公書豈惟翰墨之妙,而辭嚴義正,千載之下,見者興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賜也哉!” |
義正辭約 | |
乖僻邪謬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回:“其乖僻邪謬不近人情之態,又在千萬人之下。” |
九品中正 | 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今天下四萬萬人之材性,長素豈嘗為其九品中正而一切檢查差第之乎?” |
以正視聽 | 徐貴祥《歷史的天空》第九章:“同日軍進行幾場影響較大的戰斗,為輿論宣傳提供依據,以正視聽。” |
作古正經 | 艾蕪《一個女人的悲劇》五:“陳家駝背子板起面孔,作古正經地說:‘我剛才想了好一陣,一定是那會事情’” |
侃然正色 | |
光明正大 | 宋 朱熹《朱子語類 易九》第73卷:“圣人所說底話,光明正大。” |
黨邪丑正 | 《明史·路振飛傳》:“崇禎四年征授御史,疏劾周延儒卑污奸險,黨邪丑正,祈立斥以清揆路。” |
黨邪陷正 | 《舊唐書·宋璟傳》:“璟謂曰:‘名義至重,神道難欺,必不可黨邪陷正,以求茍免!’” |
公平正直 | 元·孫仲章《勘頭巾》第四折:“也只要全大人體面,方才得公平正直萬人傳。” |
公明正大 | 清·陳確《翠薄山房帖》:“若一本于公明正大之心,則豈直如此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