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冠納履的成語故事
拼音zhěng guàn nà lǚ
基本解釋語本《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后以“整冠納履”比喻易招惹嫌疑的行動。
出處語本《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暫未找到成語整冠納履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整冠納履)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時之冠 | 《晉書·王獻之傳》:“少有盛名,而高邁不羈,雖閑居終日,容止不怠,風流為一時之冠。” |
一齊二整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103回:“作速走,不必一齊二整。” |
三千珠履 | 西漢·司馬遷《春申君列傳》:“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躡珠履以見趙使,趙使大慚。” |
不衫不履 | 前蜀 杜光庭《虬髯客傳》:“既而太宗至,不衫不履,裼裘而來,神氣揚揚,貌與常異。” |
臨危履冰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90卷:“故圣人當言而懼,發言而憂,常如臨危履冰,以大居小,以富居貧。” |
臨深履冰 | 晉·葛洪《抱樸子·君道》:“誠能事過乎儉,臨深履冰,居安不忘乘奔之戒,處存不廢慮亡之懼。” |
臨深履尾 | 晉·鮑敬言《元君論》:“王者臨深履尾,不足喻危。假寐待旦,日昃旰食,將何為懼禍及也。” |
臨深履薄 | 《詩經 小雅 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
以冠補履 | 《漢書·賈誼論》:“履雖鮮不如于枕,冠雖敝不以苴履。” |
優孟衣冠 | 明 鄭仲夔《耳新 立言》:“夫優孟衣冠,徒刻畫于形似,終遜真神耳。” |
倒冠落佩 | 唐·杜牧《晚晴賦》:“倒冠落佩兮與世闊疏,敖敖兮真徇其愚而隱居者乎。” |
倒冠落珮 | |
養賢納士 | 明·無名氏《孟母三移》第一折:“養賢納士,修德治民。” |
冠上加冠 | 清 趙翼《陔馀叢考 成語》:“畫蛇添足、冠上加冠,二皆陳軫說楚令尹昭陽之言。” |
冠上履下 | 《史記·儒林列傳》:“冠雖敝,必加于首;履雖新,必關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 |
冠冕堂皇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6回:“有一些老一輩人見他話說得冠冕堂皇,都說,某人雖有嗜好,尚還有自愛之心。” |
冠履倒施 | 明·李贄《<忠義水滸傳>序》:“蓋自宋室不競,冠履倒施,大賢處下,不肖處上。” |
冠履倒易 | 《東觀漢記 楊賜傳》:“亡損溝壑,不見逮及,冠履倒易,陵谷代處。” |
冠履倒置 | 清 趙翼《廿二史札記》第22卷:“明宗之于強藩已多所包容,不能制馭矣。至石晉尤甚,幾有冠履倒置之勢。” |
冠屨倒施 | 明·李贄《〈忠義水滸傳〉序》:“蓋自宋室不競,冠屨倒施,大賢處下,不肖處上。” |
冠山戴粒 | 《文藝類聚》卷九七引《苻子》:“彼之冠山,何異乎我之戴粒也。” |
冠蓋云集 | 歐陽山《三家巷》:“到的客人……簡直是古語所謂冠蓋云集,洋洋大觀。” |
冠蓋如云 | 東漢 班固《西都賦》:“英俊之域,紱冕所興;冠蓋如云,七相五公。” |
冠蓋如市 | 范文瀾《中國近代史》上冊第五章:“有力官紳‘視為利藪,群思攘奪……門前冠蓋如市’。” |
冠蓋往來 |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14回:“長安城中,乃冠蓋往來之地。” |
冠蓋相屬 | 西漢·司馬遷《史記·平準書》:“遣使冠蓋相屬于道,護之,下巴蜀粟以振之。” |
冠蓋相望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魏策四》:“魏使人求救于秦,冠蓋相望,秦救不出。” |
冠絕一時 | 《晉書·劉聰載記》:“十王習擊刺,猿臂善射,彎弓三百斤,膂力驍捷,冠絕一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