斟酌損益的成語故事
拼音zhēn zhuó sǔn yì
基本解釋斟酌:考慮;損:減少;益:增加。仔細考慮,斟情酌理,掌握分寸。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暫未找到成語斟酌損益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斟酌損益)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治絲益棼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隱公四年》:“以亂,猶治絲而棼之也。” |
多多益善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
損人不利己 | 魯迅《書信 致曹聚仁》:“只有損人而不利己的事,我是反對的。” |
謙受益,滿招損 | 明·沈采《千金記·延訪》:“謙受益,滿招損。” |
止沸益薪 | 明·李贄《為黃安二上人書》之三:“對高潔人談高潔,已為止沸益薪,況高潔十倍哉!” |
滿招損,謙受益 | 《尚書 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 |
受益匪淺 | 清·唐蕓洲《七劍十三俠》第56回:“若能眾位豪杰常常聚首,教導小兒,卻是受益匪淺!” |
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
字斟句酌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灤陽消夏錄一》:“《論語》、《孟子》,宋儒積一生精力,字斟句酌,亦斷非漢儒所及。” |
損兵折將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81回:“損兵折將,必然瞞著天子。” |
欲益反弊 | 金·王若虛《五經辨惑上》:“元凱于此,不獨誣經,而其于《左傳》,亦所謂欲益而反弊也。” |
新益求新 | 清·王韜《練水師》:“西國船制,日有變更,精益求精,新益求新。” |
酌水知源 | 明·張居正《答上師相徐存齋書》之二六:“謬膺重任,得免愆尤,實老師教庇所及,酌水知源,敢忘銜結。” |
相得益章 | 漢·王褒《圣主得賢臣頌》:“明明在朝,穆穆列布,聚精會神,相得益章。” |
相得益彰 | 漢 王褒《圣主得賢臣頌》:“明明在朝,穆穆列布,聚精會神,相得益章。” |
良師益友 | 清 彭養鷗《黑籍冤魂》第20回:“雖然有那良師益友,苦口婆心的規勸,卻總是耳邊風,縱有時聽得入耳,自己要想發憤為雄,都是一般虎頭蛇尾。” |
益謙虧盈 | 《清史稿 柴潮生傳》:“君咨臣儆,治世之休風,益謙虧盈,檢身之至理。” |
集思廣益 | 三國 蜀 諸葛亮《教與軍師長史參軍掾屬》:“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 |
句斟字酌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第一卷:“宋儒積一生精力,字斟句酌,亦斷非漢儒所及。” |
開卷有益 | 晉 陶潛《與子儼等疏》:“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
損之又損 | 《莊子 知北游》:“故曰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于無為。” |
衰當益壯 | 唐李白《為趙宣城與楊右相書》:“衰當益壯,結草知歸。瞻望恩光,無忘景刻。” |
美益求美 | 清·陳天華《警世鐘》:“一切陸軍、海軍、政治、工藝,無不美益求美,精益求精。” |
老當益壯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馬援傳》:“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
精益求精 | 先秦 孔子《論語 學而》:“《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宋 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復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
消損白日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王符傳》:“坐食嘉谷,消損白日。” |
欲益反損 | 漢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動而見尤,欲益反損。” |
求益反損 |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詩趣》:“不唯壞此一句,并下句亦減氣味,所謂求益反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