矜句飾字的成語故事
拼音jīn jù shì zì
基本解釋矜:慎重;飾:整飾。形容寫文章時字斟句酌,十分慎重。
出處清·周亮工《書影》第六卷:“彼以句字為辭,而不知古之所謂辭命辭章者,指其首尾結撰,而通謂之辭,非如今人以矜句飾字為辭也。”
暫未找到成語矜句飾字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矜句飾字)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字一句 | 林蘭《紅棉襖》:“三嬸子一點一點撕著那發了黑的棉花,一字一句地說:‘老三那孩子言不出語不進的,寫不上,算不上,工作團咋派上他這個老實疙瘩。’” |
一字一板 | 老舍《二馬》:“溫都太太把房錢,吃飯的時間,晚上鎖門的時候,和一切的規矩,都當著伊牧師一字一板的交待明白了。” |
一字一淚 | 明·李贄《焚書·書答·與焦漪園》:“寫至此,一字一淚,不知當向何人道,當與何人讀,想當照舊剃發歸山去矣!” |
一字一珠 | 唐 薛能《贈歌者》詩:“一字新聲一顆珠,轉喉疑是擊珊瑚。” |
一字不差 | 明·西湖漁隱主人《歡喜冤家》第17回:“春香把香盒送與了他,把楚楚吩咐言語一字不差傳與老孔。” |
一字不易 | 《新唐書 文藝傳中 孫逖》:“而逖尤精密,張九齡視其草,欲易一字,卒不能也。” |
一字不爽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7回:“所責之事,皆系平日私語一字不爽。” |
一字不茍 | 宋 羅大經《鶴林玉露》第16卷:“杜子美改罷長吟,一字不茍。” |
一字不落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3回:“偶然兩句吹到耳內,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
一字不識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卷:“那主兒或是年老的,或是貌丑的,或是一字不識的村牛,你卻不骯臟了一世。” |
一字之師 | 明 張岱《與周伯戩之書》:“張乖崖以蕭楚才為一字之師。” |
一字值千金 | 宋·戴復古《望江南》詞:“結屋三間藏萬卷,揮毫一字值千金。” |
一字兼金 | 清·王士禛《香祖筆記》卷四:“蘇、黃遺墨流傳至今者,一字兼金。” |
一字千秋 |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史書佔畢一》:“夫詩以一字千秋者也,史以千秋一字者也。” |
一字千金 | 南朝 梁 鐘嶸《詩品 古詩》:“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
一字千鈞 | 南朝 梁 鐘嶸《詩品 古詩》:“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
一字師 | 五代 王定寶《唐摭言 切磋》載李相讀《春秋》,叔孫婼之“婼”應讀“敕略切”,李誤為“敕晷切”,小吏言之,公大慚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禮,號曰‘一字師’”。 |
一字褒貶 | 晉 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春秋》雖以一字為褒貶,然皆須數句以成言。” |
一字連城 | 《魏書·彭城王勰傳》:“黃門侍郎崔光讀暮春群臣應詔詩。至勰詩,高祖仍為之改一字……勰曰:‘臣聞《詩》三百,一言可蔽。今陛下賜刊一字,足以價等連城。’” |
一字長城 | 明 湯顯祖《牡丹亭 折寇》:“仗恩臺一字長城,借寒儒八面威風。” |
一字長蛇陣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88回:“聽的里面雷聲高舉,四七二十八門,一齊分開,變作一字長蛇之陣,便殺出來。” |
一替一句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四回:“那知這張李二公,又親自到廂房里來道謝,一替一句,又奉承了半日。” |
一言半句 | 《朱子語類》卷十一:“近來學者有一種則舍去冊子,卻欲于一言半句上便要見道理。” |
一言半字 | 《三遂平妖傳》第二回:“袁公此時那有心情回答他一言半字,舒著雙臂拉開,徑奔石床上,取了如意冊兒,翻身復上天門。” |
三寫易字 | 晉·葛洪《抱樸子·遐覽》:“故諺曰:‘書三寫,魚成魯,虛成虎。’” |
三句不離本行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四回:“每到一處,開口三句話不離本行,立刻從懷里掏出捐冊來送給人看。”清 頤瑣《黃繡球》第十回:“我是業醫的,你們不要笑我三句不離本行。” |
三句話不離本行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四回:“每到一處,開口三句話不離本行,立刻從懷里掏出捐冊送給人看。” |
三言兩句 | 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二折:“我到那里,三言兩句,肯寫休書,萬事俱休。”元·武漢臣《生金閣》第二折:“哥哥你放心者,老身到那里,不消三言兩句,管教他隨順哥哥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