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醨養瘠的成語故事
拼音biàn lí yǎng jí
基本解釋使薄酒變醇,瘠土變得肥沃。比喻改變貧窮落后面貌。
出處清 袁枚《隨園詩話》卷十一:“公所到處,便能變醨養瘠,元氣昭回:古今人若合一轍。”
暫未找到成語變醨養瘠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變醨養瘠)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息萬變 | 宋·胡宏《題上封寺》:“風云萬變一瞬息,紅塵奔走真徒勞。” |
一成不變 | 西漢 戴圣《禮記 王制》:“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變,故君子盡心焉。” |
一斗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22回:“郭先生,自古‘一斗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這是我們養他的不是了!” |
七十二變 | 毛澤東《矛盾論》:“神話中的許多變化,例如《山海經》中所說的‘夸父追日’,《淮南子》中所說的‘羿射九日’,《西游記》中所說的孫悟空七十二變……” |
萬變不離其宗 | 徐特立《抗戰給我的機會》:“對任何人,無論相識不相識的,總是一套話。言論有系統,萬變不離其宗。” |
萬古不變 | 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他們一心向往的,就是從先生那里學來的據說是萬古不變的教條。” |
不知權變 | 漢·桓寬《鹽鐵論·世務》:“故雖有誠信之心,不知權變,危亡之道也。” |
不諱之變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申屠剛傳》:“不諱之變,誠難其慮。” |
臨事制變 | 漢·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臨事制變,困而能通,智者之慮也。” |
臨危制變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明帝紀》:“司馬懿臨危制變,擒淵可計日待也。” |
臨機制變 | 《周書·陸騰傳》:“必望臨機制變,未敢頂陳。” |
臨機應變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136卷:“不過使兵識將意,將識士情,蓋未論臨機應變,方略不同。” |
臨機設變 | 《北史·侯深傳》:“深臨機設變,是其所長,若總大眾,未必能用。” |
乍毛變色 | |
乘機應變 | 明·許自昌《水滸記·謀成》:“乘機應變,料難逃漫天圈套,管教似探囊取寄,使人絕倒。” |
九變十化 | 宋 張君房《<云笈七簽>序》:“至如三奔三景之妙,九變十化之精,各探其門,互稱要妙。” |
云蒸龍變 | 《史記·魏豹彭越列傳論》:“[魏豹、彭越]得攝尺寸之柄,其云蒸龍變,欲有所會其度,以故幽囚而不辭云。” |
以不變應萬變 | 章詒和《往事并不如煙·最后的貴族》:“我經歷了四個朝代,總結出的經驗是‘以不變應萬變’。” |
以養傷身 | 《莊子·讓王》:“夫人王亶父,可謂能尊生矣。能尊生者,雖貴富,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見利輕亡其身,豈不惑哉!”按,此語亦見《呂氏春秋·審為》與《淮南子·道應訓》。 |
以戰養戰 | 毛澤東《關于國際新形勢對新華日報記者的談話》:“它將更厲害地進行其‘以華制華’的政治進攻和‘以戰養戰’的經濟侵略。” |
以權達變 | 清·王韜《變法自強》下:“不知時之所尚,勢之所趨,終貴因事制宜,以權達變。” |
休養生息 | 唐 韓愈《平淮西碑》:“高宗、中、睿,休養生息,至于玄宗,受報收功。” |
儉以養廉 | 三國 蜀 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養身,儉以養德。” |
儉以養德 | 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
儉可以養廉 | 明·周順昌《第后柬德升諸兄弟》:“又謂惟淡可以從儉,惟儉可以養廉。有味哉,有味哉!” |
儉可養廉 | 《宋史·范純仁傳》:“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
修心養性 | 元·吳昌齡《東坡夢》第二折:“則被這東坡學士相調戲,可著我滿寺里告他誰,我如今修心養性在廬山內,怎生瞞過了子瞻,賺上了牡丹,卻教誰人來替?” |
修真養性 | 元·賈仲名《升仙夢》第四折:“自古,道德非俗,修真養性,燒丹煉藥工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