悶葫蘆的成語故事
拼音mèn hú lú
基本解釋比喻很難猜透而令人納悶的話或事情。
出處元 紀君祥《趙氏孤兒》第四折:“好著我沉吟半晌無分訴,這畫的是徯幸殺我也悶葫蘆?!?/p>
暫未找到成語悶葫蘆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悶葫蘆)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照葫蘆畫瓢 | 宋·魏泰《東軒筆錄》第一卷:“太祖笑曰:‘頗聞翰林草制,皆檢前人舊本,改換詞語,此乃俗所謂‘依樣畫葫蘆’耳,何宣力之有?’” |
依樣畫葫蘆 | 宋 魏泰《東軒筆錄》第一卷:“太祖笑曰:‘頗聞翰林草制,皆檢前人舊本,改換詞語,此乃俗所謂‘依樣畫葫蘆’耳,何宣力之有?’” |
悶悶不樂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8回:“意欲棄布他往,卻又不忍;又恐被人嗤笑。乃終日悶悶不樂?!?/td> |
拉閑散悶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九十五回:“拉閑散悶耍子而已。” |
比葫蘆畫瓢 | |
遁世無悶 | 《易·乾》:“不成乎名,遁世無悶?!笨追f達疏:“謂逃遁避世,雖逢無道,心無所悶。” |
依樣葫蘆 | 清·孔尚任《桃花扇·草檄》:“只有一個史閣部,頗有忠心,被馬、阮掣肘,卻也依樣葫蘆?!?/td> |
依本畫葫蘆 | 《朱子語類》卷四二:“仲弓卻只是據見本子做,只是依本畫葫蘆?!?/td> |
明月蘆花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隨州大洪山報恩禪師》:“休論佛意祖意,謾謂言端語端。鐵牛放去無蹤跡,明月蘆花君自看?!?/td> |
悶胡盧 | 魯迅《彷徨·肥皂》:“這是什么悶胡盧,沒頭沒腦的?!?/td> |
遁俗無悶 | 唐·王勃《彭州九隴縣龍懷寺碑》:“遁俗無悶,因時有待?!?/td> |
悶海愁山 | 元 施惠《幽閨記 三十二纓閨拜月》:“聽說罷姓名家鄉(xiāng),這情苦意切,悶海愁山將我心上撇,不由人不淚珠流血?!?/td> |
遁逸無悶 | 南朝·梁·江淹《無為論》:“欲使自天佑之,吉無不利,舒卷隨取,進退自然,遁逸無悶,幽居永貞,亦何榮乎?” |
依葫蘆畫瓢 | 《詩刊》1977年第12期:“如果就事論事,依葫蘆畫瓢,就會寫成:一條搭肩六尺長,勞動一天沾了灰?!?/td> |
散悶消愁 | 元·高安道《哨遍·嗓淡行院》套曲:“待去歌樓作樂,散悶消愁,倦游柳陌煙花。” |
頭昏腦悶 | 元·趙明道《斗鵪鶉·題情》套曲:“困騰騰頭昏腦悶?!?/td> |
指冬瓜罵葫蘆 | |
東扯葫蘆西扯瓢 | 柯藍《瀏河十八彎》:“你少東扯葫蘆西扯瓢,抗旱就抗旱,怎么又發(fā)癲,想起去查賬了?!?/td> |
悶悶不悅 | 明·郭勛《英烈傳》第24回:“‘只可惜他落在別國,倒在此處做了對頭。奈何,奈何!’悶悶不悅,這也不題?!?/td> |
葫蘆依樣 | 清 周亮工《書影》第三卷:“工者不免優(yōu)孟抵掌之誚,拙者至有葫蘆依樣之譏?!?/td> |
悶在鼓里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8章:“坐井觀天,悶在鼓里,怎么行?” |
悶聲不響 | 梁實秋《吸煙》:“我沒有選擇黃道吉日,也沒有諏訪室人,悶聲不響的把剩余的紙煙一古腦兒丟在垃圾堆里?!?/td> |
打悶葫蘆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恐把仙機泄漏,遂掩了卷冊,笑向寶玉道:‘且隨我去游玩奇景,何必在此打這悶葫蘆?!?/td> |
消愁釋悶 | 《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九夏名花,遍地亭而照灼。足可消愁釋悶,悅暢心神?!?/td> |
沒嘴葫蘆 | 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渾身是口怎支吾,恰似個沒嘴的葫蘆?!?/td> |
消愁解悶 | 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搽旦云]我不和你撒賴撒癡的,斷了酒者![正末唱]教我斷消愁解悶甕頭香?!?/td> |
消愁破悶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回:“但觀其事跡原委,亦可消愁破悶?!?/td> |
愁山悶海 | 元 無名氏《爭報恩》第二折:“俺又不曾弄月嘲風,怎攬這場愁山悶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