羹藜含糗的成語故事
拼音gēng lí hán qiǔ
基本解釋藜:野菜。泛指飲食粗劣。
出處隋 王通《中說 王道》:“越公以《食經》遺子,子不受,曰:‘羹藜含糗,無所用也。’”
暫未找到成語羹藜含糗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羹藜含糗)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含辛茹苦 | 宋 蘇軾《中和勝相院記》:“無所不至,茹苦含辛,更百千萬億生而后成。” |
塵羹涂飯 | 清·錢謙益《答唐訓導論文書》:“南宋以后之俗學,如塵羹涂飯,稍知滋味者,皆能唾而棄之。” |
含沙射影 | 晉 干寶《搜神記》第12卷:“其名曰‘蜮’,一曰‘短狐’,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則身體筋急,頭痛,發熱;劇者至死。” |
指雁為羹 | 元 宋方壺《醉花陰 趕蘇卿》:“當初指雁為羹,似充饑畫餅,道無情卻有情。” |
風木含悲 | 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九:“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 |
鼓腹含和 | 嚴復《主客平議》:“煕皞之民,耕三馀一,鼓腹含和,無過庶過富之通患。” |
簞食豆羹 | 戰國·鄒·孟軻《孟子·告子上》:“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
懲羹吹齏 | 戰國 楚 屈原《九章 惜誦》:“懲于羹者而吹齏兮,何不變此志也?” |
青藜學士 | 《三輔黃圖·閣》:“劉向于成帝之末,校書天祿閣,專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黃衣,直青藜杖,叩閣而進。見向暗中獨坐誦書,老父乃吹杖端,煙然,因以見向,授《五行洪范》之文。至曙而來,請問姓名,云:我是太乙之精,天帝聞卯金之子有博學者,下而觀焉。” |
含糊其辭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57回:“二人先受岸賈之囑,含糊其詞,不肯替趙氏分辨。” |
飯糗茹草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上》:“舜之飯糗茹草也,若將終身焉?” |
射影含沙 | 清·許奉恩《里乘》第七卷:“輸金獲兔,猶屬幸事,禍人轉以福人,射影含沙,徒勞心計。” |
吃閉門羹 | 劉斯奮《白門柳·夕陽芳草》第11章:“哈哈,學生還愁著吃閉門羹哩!” |
千里莼羹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言語》:“有千里莼羹,但未下鹽豉耳!” |
匿瑕含垢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五年》:“瑾瑜匿瑕,國君含垢。” |
殘羹冷炙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24回:“乒乒乓乓,把吃剩的殘羹冷炙,翻的到處都是。” |
含冤莫白 | |
忍辱含垢 | 漢 班昭《女誡》:“謙讓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惡莫辭;忍辱含垢,常若畏懼,是謂卑弱下人也。” |
含苞待放 | 清 李汝珍《鏡花緣》:“又命摧花使者,往來保護,以期含苞吐萼之時,加之呈妍。” |
含糊不清 | 鄧小平《目前的形勢和任務》:“各級黨組織直到每個支部的態度都要十分堅定,不能有任何游移不定、含糊不清的表現。” |
見墻見羹 | 《后漢書·李固傳》:“昔堯殂之后,舜仰慕三年,坐則見堯于墻,食則睹堯于羹。” |
茹苦含辛 | 宋 蘇軾《中和勝相院記》:“茹苦含辛,更百千萬億生而后成。” |
含血噴人 | 清 李玉《清忠譜 叱勘》:“你不怕刀臨頭頸,還思含血噴人。” |
分我杯羹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
口含天憲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宦者傳論》:“手握王爵,口含天憲,非復掖廷永巷之職。” |
忍尤含垢 | 《后漢書·曹世叔妻傳》:“有善莫名,有惡莫辭,忍辱含垢,常若畏懼,是謂卑弱下人也。” |
百卉含英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馮衍傳》:“開歲發春兮,百卉含英。” |
大含細入 | 漢·揚雄《解嘲》:“大者含元氣,細者入無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