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井夷灶的成語故事
拼音sāi jǐng yí zào
基本解釋填井平灶。謂作好布陣的準備。亦表示決心戰斗,義無反顧。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成公十六年》:“曰:‘塞井夷灶,陳于軍中,而疏行首?!?/p>
暫未找到成語塞井夷灶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塞井夷灶)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一卷:“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說到貨物,我就沒有膽氣了。” |
夷為平地 | 孫犁《我的綠色書》:“為了方便,把假山、小河,夷為平地,抹上洋灰,使它寸草不生,成了停車場?!?/td> |
匪夷所思 | 《周易 渙》:“渙有丘,匪夷所思?!?/td> |
背鄉離井 | 見“背井離鄉”。 |
以夷制夷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鄧訓傳》:“議者咸以羌胡相攻,縣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護?!?/td> |
井中視星 | 《尸子·廣釋》:“因井中視星,所見不過數星?!?/td> |
井水不犯河水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69回:“我和他‘井水不犯河水’,怎么就沖了他?” |
夷然自若 | 《魏書 盧義僖傳》:“內外惶怖,義僖夷然自若?!?/td> |
井井有條 | 荀況《荀子 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td> |
落井下石 | 唐 韓愈《柳子厚墓志銘》:“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發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td> |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 《病玉緣》:“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你眼前不信俺的話也罷,到了日后,才覺得俺不是說笑話哩?!?/td> |
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繩 | 老舍《小坡的生日》:“南星摸著頭上的大包,頗有點‘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繩’的神氣。” |
毛遂墮井 | 《西京雜記》卷六:“趙有兩毛遂……野人毛遂墜井而死,客以告平原君,平原君曰:‘嗟乎!天喪予矣。’既而知野人毛遂,非平原君客也?!?/td> |
尊王攘夷 |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經學變古時代》:“但尊王攘夷,雖春秋大義,而王非唯喏趨伏之可尊,夷非一身兩臂之可攘?!?/td> |
渴而穿井 | 《素問 四氣調神大論》:“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
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回:“處士有志未遂,甚為可惜,然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
茅塞頓開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閑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
赭衣塞路 | 《漢書·刑法志》:“而奸邪并生,赭衣塞路?!?/td> |
井蛙醯雞 | 唐·劉禹錫《送惟良上人詩序》:“信神與之而不能測神之所以付,信術通之而不能知術之所以泄哉!余聞乎蛙醯雞哉之不若也?!?/td> |
臨渴掘井 | 明 朱伯廬《游家格言》:“宣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td> |
渴而掘井 |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
化險為夷 | 唐 韓天卿《平蠻頌序》:“變氛沴為陽煦,化險阻為夷途?!?/td> |
離鄉背井 | 元 關漢卿《金線池》:“我依舊安業著家,他依舊離鄉背井。” |
井然有序 | 清 王夫之《夕堂永日緒論外編》:“以制產、重農、救荒分三事……井然有序?!?/td> |
汗牛塞棟 | 明·唐順之《胡貿棺記》:“余不自揆,嘗取《左氏》、歷代諸史及諸大家文字所謂汗牛塞棟者,稍刪次之以從簡約。” |
背井離鄉 | 元 馬致遠《漢宮秋》第三折:“背井離鄉,臥雪眠霜?!?/td> |
丁公鑿井 | 漢 王充《論衡 書虛》:“俗傳言曰,丁公鑿井,得一人于井中。夫人生于人,非生于土也。” |
井渫莫食 | 漢·王粲《登樓賦》:“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