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罔視聽的成語故事
拼音qī wǎng shì tīng
基本解釋罔:蒙騙。欺騙人們的耳目。
出處《南史·朱異傳》:“貪財冒賄,欺罔視聽。”
暫未找到成語欺罔視聽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欺罔視聽)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仗勢欺人 |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三折:“他憑師友,君子務本;你倚父兄,仗勢欺人?!?/td> |
知無不言,言無不聽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49回:“此時素臣正在得君,真個知無不言,言無不聽。旬月之內,把在京在外貪官污吏參劾殆盡?!?/td> |
一視同仁 | 唐 韓愈《原人》:“是故圣人一視而同仁,篤近而舉遠?!?/td> |
視微知著 | |
高步闊視 | 清·袁枚《新齊諧·冷秋江》:“果見一丈夫魋肩昂背,高步闊視,持大扇擊手作拍板,口唱《大江東》,于于然來。群鬼盡散?!?/td> |
視死如歸 | 《韓非子 外儲說左下》:“三軍既成陣,使士視死如歸,臣不如公子成父。”《呂氏春秋 勿躬》:“三軍之士,視死如歸。” |
目不斜視 | 清 李汝珍《鏡花緣》:“都是目不斜視,俯首而行?!?/td> |
欺善怕惡 | 明 楊柔勝《玉環記 韋皋別妻》:“田舍翁住在山圪落,恃老無端多兇惡,我每反被相辱沒,欺善怕惡,欺善怕惡。” |
欺人自欺 | 宋 朱熹《朱子語類》卷十八:“因說自欺欺人曰: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td> |
洗耳恭聽 | 元 鄭廷玉《楚昭公》第四折:“請大王試說一遍,容小官洗耳恭聽?!?/td> |
井中視星 | 《尸子·廣釋》:“因井中視星,所見不過數星?!?/td> |
收視反聽 | 晉·陸機《文賦》:“其始也,皆收視反聽,耽思傍訊?!?/td> |
聽微決疑 | 《鹖冠子·天則》:“圣王者有聽微決疑之道,能屏讒權實?!?/td> |
反聽收視 | 宋˙范仲淹《蒙以養正賦》:“務實去華,育德之方斯在;反聽收視,養恬之義相應?!?/td> |
偏聽偏信 | 漢 王符《潛夫論 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
視而不見 | 先秦 莊周《莊子 知北游》:“終日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搏之而不得也。” |
耳聽是虛,眼見為實 | 《星火燎原 跨上新的高度》:“那時我還缺乏理解,但是也曉得大部分同志習慣于‘耳聽是虛,眼見為實’,‘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td> |
道聽途說 | 先秦 孔子《論語 陽貨》:“道聽而涂(途)說,德之棄也。” |
隔壁聽話 | 明·唐順之《答王遵巖書》:“蓋非特文章氣節平生所劼力而事者,既于真性不切及所聞于經書師友與意見之所窺測,而自以為道者,亦竟如隔壁聽話,全無交涉?!?/td> |
等閑視之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5回:“此乃大任也,何為安閑乎?汝勿以等閑視之,失吾大事?!?/td> |
自欺欺人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18卷:“因說自欺欺人,曰:‘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 |
大言欺人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3回:“軍敗于當陽,計窮于夏口,區區求救于人,而猶言‘不懼’,此真大言欺人也。” |
唯命是聽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二年》:“使君懷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聽。” |
聽其自便 | 清·薛福成《請豁除舊禁招徠華民疏》:“中國出洋之民數百萬,粵人以傭工為較多,其俗里雖賤視之,尚能聽其自便,衣食之外,頗積余財?!?/td> |
眄視指使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燕策一》:“馮幾據杖,眄視指使,則廝役之人至矣?!?/td> |
視白成黑 | 唐·柳宗元《瓶賦》:“視白成黑,顛倒妍媸。” |
聽天由命 | 清 無名氏《說唐》:“公主遵兄之命,在彩樓上,拋球擇婿,對天祝道:‘姻緣聽天由命?!?/td> |
牧豕聽經 | 《后漢書·承宮傳》:“少孤,年八歲為人牧豕。鄉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經》授諸生數百人,宮過息廬下,樂其業,因就聽經,遂請留門下,為諸生拾薪?!?/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