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乎哀哉的成語故事
拼音wū hū āi zāi
基本解釋於乎:文言嘆詞;哉:語助詞。用以指死亡或完蛋。
出處《詩經·大雅·召旻》:“於乎哀哉!維今之人,不尚有舊?!?/p>
暫未找到成語於乎哀哉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於乎哀哉)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哀而不傷 | 先秦 孔子《論語 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td> |
節哀順變 | 西漢 戴圣《禮記 檀弓下》:“喪禮,哀戚之至也;節哀,順變也。君子念始之者也?!?/td> |
忘乎所以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夫人傾身陪奉,忘其所以?!?/td> |
哀兵必勝 | 先秦 李耳《老子 德經》第69章:“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三國 魏 王弼注:“抗,舉也;加,當也。哀者必相惜,而不趣利避害,故必勝。” |
嗚呼哀哉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哀十六年》:“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 |
不亦樂乎 | 先秦 孔子《論語 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神乎其神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75回:“向日聞得古人有‘袖占一課’之說,真是神乎其神,我只當是神仙所為,凡人不能會的?!?/td> |
微乎其微 | 清 楊倫《杜詩鏡銓》眉批引蔣弱六云:“寫妙技不覺說入自家語,微乎其微?!?/td> |
喜怒哀樂 |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td> |
異乎尋常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70回:“耽誤了點年紀,還沒有甚么要緊,還把他的脾氣慣得異乎尋常的出奇?!?/td> |
彼哉彼哉 | 春秋·魯·孔丘《論語·憲問》:“問子西,曰:‘彼哉彼哉!’” |
哀哀父母 | 《詩經 小雅 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td> |
難乎其難 | 曾樸《孽?;ā返?5回:“但一說到辦法,就是難乎其難。” |
滿不在乎 | 朱自清《執政府大屠殺記》:“區區一條生命,在他們眼里,正和一根草,一堆馬糞一般,是滿不在乎的!” |
悠哉游哉 | 諶容《贊歌》:“兩只空洞洞的棉襖袖子在肩上晃來晃去,給人一種悠哉游哉的感覺?!?/td> |
哀莫大于心死 | 先秦 莊周《莊子 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td> |
出乎意料 | 毛澤東《<共產黨人>發刊詞》:“準備對付可能的突然事變,使黨和革命不在可能的突然事變中遭受出乎意料的損失?!?/td> |
優哉游哉 | 《詩經 小雅 采菽》:“優哉游哉,亦是戾矣。” |
哀鴻遍野 | 《詩經 小雅 鴻雁》:“鴻雁于飛,哀鳴嗷嗷。” |
取法乎上,僅得乎中 | 語出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td> |
哀毀骨立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德行》:“王戎和嶠同時遭大喪,和嶠雖備禮,神氣不損;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td> |
哀喜交并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諸葛恪傳》:“皇太子以丁酋踐尊號,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
哀聲嘆氣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38卷:“終日他沒心沒想,哀聲嘆氣。” |
行過乎恭 | 《周易·小過》:“君子以行過乎恭,喪過乎哀,用過乎儉?!?/td> |
哀鴻遍地 | 黃侃《水龍吟 秋花》詞:“天涯吟望,哀鴻遍地,都成秋侶!” |
乞哀告憐 | 毛澤東《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荒時暴月,向親友乞哀告憐,借得幾斗幾升,敷衍三日五日,債務叢集,如牛負重。” |
哀感天地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卷一 二祖阿難尊者》:“王聞失聲號慟,哀感天地。” |
得其所哉 |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上》:“子產曰:‘得其所哉,得其所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