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分明的成語故事
拼音lái qù fēn míng
基本解釋形容手續(xù)清楚或?yàn)槿嗽谪?cái)物方面不含糊。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5回:“那時(shí)叫世人知我冰清玉潔,來去分明。”
暫未找到成語來去分明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來去分明)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了千明 | 宋·釋普濟(jì)《五燈會元·清涼益禪師法嗣》:“百千諸佛方便一時(shí),更有甚么疑情?所以古人道:‘一了千明,一迷萬惑。’” |
一分一厘 | 清·庾嶺勞人《蜃樓志》第23回:“你若短了一分一厘,怕不全家處斬?” |
一分一毫 | 朱自清《給亡婦》:“那里有一分一毫想著你自己。” |
一分為二 | 宋·邵雍《皇極經(jīng)世緒言》第七卷:“是故一分為二,二分為四。” |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 |
一去不復(fù)返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刺客列傳》:“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 |
一去不復(fù)還 | 《史記·刺客列傳》:“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 |
一去不返 | 梁遇春《寄給一個(gè)失戀人的信(二)》:“看著青春的易逝,才覺得青春的可貴,因此也更想能夠在這一去不返的瞬間里得到無窮的快樂。” |
一晦一明 | 《莊子·田子方》:“消息滿虛,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淮南子·兵略訓(xùn)》:“一晦一明,孰知其端緒。” |
一朝權(quán)在手,便把令來行 | 明·顧大典《青衫記·承璀受閫》:“一朝權(quán)在手,便把令來行 ,大小三軍,聽吾命令。” |
一來一往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六十七回:“行者暗笑道:‘好是耳聾口啞!不要走!看棍!’那怪更不怕,亂舞槍遮攔。在那半空中,一來一往,一上一下,斗到三更時(shí)分,未見勝敗。” |
一來二去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88回:“一來二去,眼大心肥,那里還能夠有長進(jìn)呢?” |
一來二往 | 劉斯奮《白門柳·雞鳴風(fēng)雨》第一章:“只因路上種種勞苦波折,常需互相照應(yīng),一來二往,也就近乎起來。” |
一粥一飯,當(dāng)思來處不易 | 清·朱柏廬《治家格言》:“一粥一飯,當(dāng)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
七日來復(fù) | 《易·復(fù)》:“反復(fù)其道,七日來復(fù)。” |
萬國來朝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82回:“太平年萬國來朝,雍熙世八仙慶壽。” |
三分似人,七分似鬼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一回:“你看我家那身不滿尺的丁樹,三分似人,七分似鬼。” |
三分像人,七分似鬼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三回:“我嫁得這等一個(gè),也不枉了為人一世!你看我那三寸丁谷樹皮,三分像人,七分似鬼,我直恁地晦氣!” |
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 宋 無名氏《張協(xié)狀元 大公資助張協(xié)》:“我嫁你!看牛骨自不中,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
三分天下有其二 | 春秋·魯·孔丘《論語·泰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
三分鼎立 | 《魏書 匈奴劉聰?shù)葌餍颉罚骸罢撏敛怀鼋瓭h,語地僅接褒斜,而謂握皇符,乘帝籍,三分鼎立,比蹤王者。” |
三分鼎足 | 《史記·淮陰侯列傳》:“臣愿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jì),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jì),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dòng)。” |
上樓去梯 |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琦乃將亮游觀后園,共上高樓。飲宴之間,令人去梯,因謂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示?’” |
下不來臺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07回:“若說外頭好看,里頭空虛,是我早知道的了,只是‘居移氣,養(yǎng)移體’,一時(shí)下不來臺就是了。” |
下回分解 | |
下落不明 | 馬識途《清江壯歌》尾章:“我的女兒,從此下落不明。” |
不依本分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39回:“黃文炳道:‘那廝也是個(gè)不依本分的人。’” |
不分上下 | 曾樸《孽海花》第14回:“一天到晚,粘股糖似的,不分上下,攪在一塊兒坐馬車、看夜戲、游花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