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唯綢否的成語故事
拼音wěi wěi fǒu fǒu
基本解釋唯唯:同意的應聲;否否:別人說否,自己也跟著說否。形容虛與委蛇,不可置否。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
暫未找到成語唯唯綢否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唯唯綢否)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不寧唯是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元年》:“不寧唯是,又使圍蒙其先君。” |
不置可否 | 宋 汪藻《浮溪集》:“惟恐失人主之意,于政事無所可否。” |
人涉卬否 | 《詩·邶風·匏有苦葉》:“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須我友。”毛傳:“卬,我也。”鄭玄箋:“人皆涉,我友未至。我獨待之而不涉。以言室家之道,非得所適貞女不行,非得禮義昏姻不成。” |
任人唯親 | 毛澤東《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過去張國燾的干部政策與此相反,實行‘任人唯親’,拉攏私黨,組織小派別。” |
任人唯賢 | 《尚書 咸有一德》:“任官惟賢才,左右惟其人。” |
俯仰唯唯 | 唐·李朝威《柳毅傳》:“毅撝退辭謝,俯仰唯唯。” |
否去泰來 | 前蜀·韋莊《湘中作》詩:“否去泰來終可待,寒夜休唱《飯牛歌》。” |
否往泰來 | 唐·林諤《石壁寺鐵彌勒像頌》:“否往泰來,圣作惠出。” |
否極泰回 | 明·沈采《千金記·漏賊》:“想何年甚時,否極泰回,夫榮子貴。” |
否極泰來 | 漢 趙曄《吳越春秋 勾踐入臣外傳》:“時過于期,否終則泰。” |
否極泰至 | 宋·蘇軾《量移廉州表》:“否極泰至,雖物理之常然;昔棄今收,豈罪余之敢望!” |
否極生泰 | 元·關漢卿《裴度還帶》第一折:“幾時得否極生泰,看別人青云獨步立瑤階。” |
否極而泰 | 《宋史·韓令坤等傳論贊》:“雖太祖善御,諸臣知機,要亦否極而泰之象也。” |
否極陽回 | 清·陳夢雷《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禍盈業滿,否極陽回。” |
否終則泰 | 《易·雜卦》:“否泰,反其類也。”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時過于期,否終則泰。” |
否終復泰 | 《晉書·庚亮傳》:“實冀否終而泰,屬運在今。” |
否終斯泰 | 南朝·梁·徐陵《為陳武帝作相時與嶺南酋豪書》:“夫否終斯泰,屯極則亨,若日月之回環,猶陰陽之報復。” |
否終而泰 | 《晉書·庾亮傳》:“實冀否終而泰,屬運在今。” |
唯一無二 | 清·張春帆《九尾龜》第四十九回:“這件事兒,說也話長,真是江蘇省內唯一無二的新聞。” |
唯利是從 | 北魏·魏收《孝靜帝伐元神和等詔》:“狡猾反覆,唯利是從,玷辱流輩,莫斯為甚。” |
唯利是圖 | 晉 葛洪《抱樸子》:“名過其實,由于夸誑,內抱貪濁,惟利是圖。” |
唯利是求 | 南朝·梁·沈約《奏彈王源》:“源頻叨諸府戎禁,豫班通徹,而托姻結,唯利是求,玷辱流輩,莫斯為甚。” |
唯利是視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成公十三年》:“余雖與晉出入,余唯利是視。” |
唯力是視 | |
唯吾獨尊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天上天下,唯吾獨尊。” |
唯命是從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十二年》:“今周與四國服事君王,將唯命是從,豈其愛鼎?” |
唯命是聽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二年》:“使君懷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聽。” |
唯唯否否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太史公自序》:“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