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寶山而空手回的成語故事
拼音rù bǎo shān ér kōng shǒu huí
基本解釋寶山:聚藏寶物的山。進入滿藏寶物的山間卻空手回來。比喻雖然遇到了很好的機會,卻毫無所得。
出處《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離世間品》下卷:“如人無手,雖至寶山,終無所得。”
暫未找到成語入寶山而空手回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入寶山而空手回)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舉手之勞 | 唐·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如有力者哀其窮而運轉之,蓋一舉手一投足之勞也。” |
一發而不可收 | 清·王夫之《讀通鑒論·隋文帝》:“亂敗之及,一發而不可收也。” |
一發而不可收拾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2回:“他們在文七爺船上做的事,及文七爺醉后之言,又全被統領聽在耳朵里,所以又是氣,又是醋,并在一處,一發而不可收拾。” |
一葉蔽目,不見泰山 | 《鶚冠子·天則》:“一葉蔽目,不見泰山;兩耳塞豆,不聞雷霆。” |
一葉迷山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五回:“世上這般雙瞳如豆、一葉迷山的,以至糊涂下人,又有幾個深明大義的呢!” |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 《鶚冠子 天則》:“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耳塞豆,不聞雷霆。” |
一呵而就 |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十四:“感興不來,也不能勉強去醞釀。當它來的時候,醞釀成熟,故能提起銳筆,一呵而就。” |
一哄而上 | 《人民日報》1983.10.31:“在發展新‘三大件’和其他有前途的輕工行業時,決不能再像發展老‘三大件’那樣,一見有利可圖,便一哄而上。” |
一哄而散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一卷:“看的人見沒得買了,一哄而散。” |
一哄而起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地方上百姓動了公憤,一哄而起。” |
一場空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40回:“枉費心機空費力,雪消春水一場空。” |
一山不藏二虎 | 歐陽山《三家巷》:“他跟展公有點一山不藏二虎的味道,這是他太狂妄。” |
一年一回 | 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九章:“咱也不一年一回土改,咱也不宣布結束。” |
一往而深 | 明·湯顯祖《〈牡丹亭記〉題詞》:“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
一手一腳 | 郭沫若《棠棣之華》第五幕:“我們的父親死得很早,是我們的母親把我們姐弟兩人一手一腳撫養成人。” |
一手一足 | 西漢 戴圣《禮記 表記》:“后稷天下之為烈也,豈一手一足哉!” |
一手包辦 | 清 李綠園《歧路燈》:“你一手包攬,我只晴我的手頭錢。” |
一手包攬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43回:“你一手包攬,我只賒我的頭錢。” |
一手托天 | |
一手獨拍,雖疾無聲 | 《韓非子·功名》:“人主之患在莫之應,故曰:一手獨拍,雖疾無聲。” |
一手遮天 | 唐 曹鄴《讀李斯傳》詩:“難將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
一掃而光 | 宋 蘇軾《題王逸少帖》詩:“出林飛鳥一掃空。” |
一掃而空 | 宋 蘇軾《題王逸少帖》詩:“出林飛鳥一掃空。” |
一把手 | 朱自清《三家書店》:“劍橋是第一把手。” |
一擁而上 | 錢鐘書《圍城》:“每人手提只小箱子,在人堆里等車,時時刻刻鼓勵自己,不要畏縮,第一輛新車來了,大家一擁而上。” |
一擁而入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十五:“眾人一擁而入,迎頭就把了緣拿住,押進里面搜捉,不曾走了一個。” |
一指蔽目,不見泰山 | 謝覺哉《關于獨立思考》:“至于全體的事,不管好處多大,總是‘一指蔽目,不見泰山’。” |
一揮而就 | 宋 朱弁《曲洧舊聞》第七卷:“東坡一揮而就,不日傳部下,紙為之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