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民害理的成語故事
拼音cán mín hài lǐ
基本解釋殘害百姓,違背天理。形容反動統治者所作所為的殘忍不義。
出處宋·辛棄疾《淳熙己亥論盜賊札子》:“州以趣辦財賦為急,縣有殘民害物之罪,而吏不敢問。”
暫未找到成語殘民害理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殘民害理)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日理萬機 | 明 余繼登《典故紀聞》第二卷:“朕日理萬機,不敢斯須自逸,誠思天下大業以艱難得之,必當以艱難守之。” |
物阜民安 | 《后漢書·劉陶傳》:“夫欲民殷財阜,要在止役禁奪。” |
殘花敗柳 | 元 白樸《墻頭馬上》第三折:“休把似殘花敗柳冤仇結,我與你生男長女填還徹,指望生則同衾,死則共穴。” |
為民請命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因民之欲,西向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 |
節用裕民 | 荀況《荀子 富國》:“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臧其余。” |
勞民傷財 | 《元史 李元禮傳》:“而又勞民傷財,以奉土木。” |
民不畏死 | 《老子》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
禍國誤民 | 鄧小平《黨在組織戰線和思想戰線上的迫切任務》:“精神污染的危害很大,足以禍國誤民。” |
國泰民安 | 宋 吳自牧《夢梁錄 山川神》:“每歲海潮太溢,沖激州城,春秋醮祭,詔命學士院撰青詞以祈國泰民安。” |
進讒害賢 | |
理直氣壯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第31卷:“便提我到閻羅殿前,我也理直氣壯,不怕甚的。” |
慢條斯理 |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金圣嘆批:“寫紅娘從張生邊來入閨中,慢條斯理,如不在意如在意。” |
妨功害能 | 漢·李陵《答蘇武書》:“而防功害能之臣盡為萬戶侯。” |
風卷殘云 | 唐 戎昱《霽雪》:“風卷殘云暮雪晴,江煙洗盡柳條輕。” |
豈有此理 | 《南齊書 虞悰傳》:“郁林廢,悰竊嘆曰:‘王徐遂縛绔廢天子,天下豈有此理邪?’” |
蠻不講理 | 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在我們社會里,也有少數不顧公共利益,蠻不講理,行兇犯法的人。” |
詞窮理屈 | 宋 蘇軾《論河北京東盜賊狀》:“切詳按問,自言皆是;詞窮理屈,勢必不免。” |
化外之民 | 《唐律疏義·名例》:“諸化外之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 |
民生國計 | 《荀子 富國》:“如是則上下俱富,交無所藏之,是國計之極也。《左傳 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
去害興利 | 唐·韓愈《國子助教河東薛君墓志銘》:“后佐河陽軍,任事去害興利。” |
無理取鬧 | 唐 韓愈《答柳柳州食蝦蟆》詩:“鳴聲相呼和,無理只取鬧。” |
民情物理 | 清·錢泳《履園叢話·廿一經》:“民情物理之隱微,無不了如指掌。” |
官偪民反 | |
抱殘守缺 | 東漢 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猶欲抱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亡(無)從善服義之公心。” |
文理不通 | 《舊五代史·選舉志》:“況此等多不究義,唯攻帖書,文理既不甚通,名第豈可妄與?” |
殘兵敗將 | 明 無名氏《伐晉興齊》第四折:“如今追擊殘兵敗將,遂收故境,引兵而回。” |
害人不淺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95回:“即如今人凡遇小兒驚風,害人不淺。” |
公平合理 | 毛澤東《三大運動的偉大勝利》:“只要美國政府愿意在公平合理的基礎上解決問題,不再如過去那樣用種種可恥的方法破壞和阻撓談判的進行,則朝鮮的停戰談判是可能成功的。” |